【簡介:】一、宇航員要進行哪些訓練?航天員訓練包括專業(yè)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專業(yè)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飛行技能訓練、心理
一、宇航員要進行哪些訓練?
航天員訓練包括專業(yè)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專業(yè)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飛行技能訓練、心理訓練、大型聯(lián)合演練等,綜合起來屬于三大方面,即專業(yè)基礎知識訓練、職業(yè)技能訓練和飛行任務訓練。 基礎理論訓練 入選航天員大隊之后,首先進行的是專業(yè)基礎理論訓練,學習內容包括宇宙、大氣、天文、氣象、地球物理、空氣動力學、火箭與飛船設計原理、飛船系統(tǒng)及部件結構、導航及控制、通訊、遙測及遙控、數學、計算機以及外語等航天所需的理論知識。此外,還有航天醫(yī)學和生理學等內容。通過訓練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為后續(xù)訓練奠定基礎。 載人航天首要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1.乘宇宙飛船遨游太空的過程中,在那種特定的狹小的環(huán)境中,要學會在失重條件下吃、喝、拉、撒、睡;
2.要學會操縱、控制飛行器,學會使用艙內的儀器設備,并能在其中做科學實驗。對地觀察、遙測和通訊等,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故障并排除故障;
3.臨危不懼,在危險的情況下,能夠逃逸救生。非正常返回的情況下,不管是降落在江、河、湖、?;蛏衬⒏瓯?、高山、峽谷、熱帶叢林、茫茫林海雪原的高寒地帶,都能夠生存,能夠及時求救和自救。 體能訓練 航天員為了迎接嚴酷的太空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以及在地球上漫長而繁重的訓練,必須保持原來健壯的體格,光有健康的身體還不夠,必須通過體能訓練,使之適應對宇宙和飛船的特殊環(huán)境因素,提高其耐受力。體能訓練貫穿載人航天的全過程,每天要進行1至2小時的體質鍛煉。 鍛煉的科目具有多樣性:以耐力為主的長跑、游泳、爬山等;以力量為主的負重、仰臥起坐等;以靈活性為主的體操、固定滾輪、旋梯、彈性跳躍網、秋千、轉椅、浪木等以及鍛煉心肺功能的跑臺,自行車功量計等有針對性的運動。 特因耐力與適應性訓練:這項訓練是航天員訓練的重頭戲,它包括超重訓練、前庭功能訓練、低壓缺氧、高/低溫、振動和噪聲環(huán)境訓練等。 超重耐力訓練 火箭起飛時,航天員將會遇到806gs的加速度(S為秒),這樣大的加速度,人體無論如何是耐受不了的。工程上把它分解,采用三級運載火箭,使得每級不超過5g,每級持續(xù)時間100s至200s左右,飛船返回時,重力加速度為5至9g,持續(xù)200s左右,而人的耐受限度,縱向3至4g;橫向(從胸到背方向)可達7至8g,持續(xù)時間可到30s。這就是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楊利偉在飛船座艙中是仰臥位。只有這種姿勢才能保證航天員在飛船起飛和返回過程中是安全的,使之處于頭腦清醒的狀態(tài)。超重耐力是通過人在離心機上周期性的訓練和適應而獲得的。 失重訓練 飛船在軌道飛行期間,處于微重力環(huán)境下,由于失重,身輕如燕,航天員和其他物品如不被束縛,就飄來飄去,雖然看上去很好玩,但會感到有點頭暈腦漲,操作不便,甚至有時定向能力發(fā)生困難。這樣,就很難在太空生活、工作和執(zhí)行特殊的飛行任務。因此,必須在地球重力環(huán)境下,制造失重環(huán)境,加大失重適應性的訓練。失重環(huán)境是靠高性能失重飛機飛拋物線獲得的。每作一次拋物線飛行可獲得20s至30s失重時間,多次連續(xù)拋物線飛行,在飛機作一次起降飛行時間內累計可獲得5至20min的失重時間。航天員在失重訓練中熟悉失重環(huán)境,體驗飄浮感覺以及人體的某些其他感覺,消除對失重狀態(tài)的恐懼感。在失重條件下,訓練穿脫航天服、行走、移重物、進食、飲水并進行
二、航天員邁著輕快還是輕便的步伐?
航天員在太空中需要適應微重力環(huán)境,其步伐并不是因為輕快或輕便而變化,而是因為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中,沒有地心引力阻礙身體的動作。因此,航天員的步伐會更加柔和、自然,看起來似乎輕盈了許多。除此之外,航天員的行動還需要特殊的配備和訓練,以滿足在太空中的各種動作需求,例如空間行走和操縱器材等,既輕快又靈活。
三、太空中怎么鍛煉身體?
航天員進入太空后,身體會發(fā)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有心血管系統(tǒng)的改變、肌肉萎縮和骨量丟失。隨著飛行時間的延長,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如果航天員永遠生活在太空中,這種適應性變化不是什么問題。
問題是,航天員最終要返回地球生活,如果不采取措施防止或減少這些變化,航天員返回地面后就不能再適應地面上的重力環(huán)境。在軌鍛煉就是幫助航天員減少肌肉萎縮和骨量丟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太空中的航天員,每天都要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航天員在軌鍛煉使用的典型器械及對抗失重的措施有:自行車功量計、隔振跑臺、拉力器、企鵝服、下體負壓筒和套帶等。自行車功量計用于失重環(huán)境下提高航天員的有氧運動能力,鍛煉其下肢肌肉。隔振跑臺類似于地面的跑步機?!疤张懿綑C”配有彈性束縛帶,將航天員“壓”在跑步機上,否則航天員跑不起來。另外,“太空跑步機”必須采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員的鍛煉影響航天器上的其他設備和科學實驗。
此外,航天員還可用拉力器鍛煉上肢和肩部肌肉。企鵝服內有彈性束帶系統(tǒng),能向航天員全身施加縱向力,以對抗失重導致的肌肉萎縮。下體負壓筒能為航天員下肢提供負壓環(huán)境,促使航天員體內的血液向下肢流動,從而更好對抗和適應失重環(huán)境。航天員還可在大腿處戴上套帶,以部分阻滯下肢靜脈回流。
四、宇航員在太空怎樣鍛煉身體?
目前,對抗失重引起的生理變化的主要辦法是加強體育鍛煉?不過體育鍛煉項目仍要受到失重和環(huán)境狹小的制約?單杠?雙杠?舉重?啞鈴等靠反抗重力的項目達不達鍛煉的效果;各種球類?游泳?滑雪?滑冰?越野?爬山等則受失重和場地的雙重限制無法進行?目前,失重環(huán)境中的主要體育鍛煉項目有如下一些?
踩自行車練功器?鍛煉者坐在固定的車架上,身體用安全帶固定,以免飄浮,雙腿套在彈力帶上,克服彈力帶的彈力蹬動車輪,所作的功由記錄器記錄下來?美國"天空實驗室"和蘇聯(lián)"禮炮"號航天站上的航天員,規(guī)定每人每天需作功390-440千牛米?迄今規(guī)定未變?
在微型跑道上跑步?鍛煉者站在皮帶式滾道上,雙腿套上彈性帶,以模擬人在地面上的體重,邁步時,一般需克服約490牛的彈性帶拉力?蘇美都規(guī)定,每次在微型跑道上跑步的距離,應達到3-4千米?在太空連續(xù)生活326天的蘇聯(lián)航天員羅曼年科,在微型跑道上共跑了1000多千米?
拉彈簧拉力器?彈簧的彈力與重力無關?在失重環(huán)境中拉彈簧拉力器,與在地面上一樣費力,可以達到鍛煉的效果?一個彈簧拉力器一般有5根彈簧,每拉長0.3米,需用力107.8牛?
作徒手體操?這是短期航天的主要體育鍛煉項目,每天兩次,每次30-60分鐘?作體操時也要當心失重的捉弄?曾有航天員在做頭部運動和甩動四肢時,感到頭好像在脖子上360度地轉動?四肢好像離開了軀體?
穿負壓褲子?這是一種準體育器材?穿上后將褲子中的空氣抽掉,造成下身負壓,促使體液流向下身?
此外,平時和鍛煉時都可穿"企鵝服"?這是蘇聯(lián)科學家為航天員設計的服裝,因外型像企鵝而得名?它具有彈性,能給穿著者的肌膚一定的壓力,對失重給予一定的補償?
體育鍛煉對抗失重影響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在太空生活326天的羅曼年科,雖在后期因疲勞而逐漸停止了工作,但仍依照專家制訂的體育鍛煉程序,每年堅持鍛煉,使脈膊?血壓始終保持正常,體重?骨鈣和肌肉雖有稍許下降,但都在正常范圍內?返回地球后3小時就能自主活動,比10年前飛行96天后歸來的情況還好?另一名航天員瓦?柳明,在完成175天太空飛行后8個月,又進行185天太空飛行,由于堅持體育鍛煉,體重還增加4.5千克?
五、航天員野外生存和集中訓練有哪些?
航天員野外生存訓練主要包括**沙漠環(huán)境下的模擬訓練、遠距離求救聯(lián)絡、野外掩體搭建等項目**。
航天員的野外生存訓練是針對飛船應急返回著陸在特殊地域,如沙漠環(huán)境下的生存能力提升。具體來說,訓練內容涵蓋了模擬沙漠中的行進、自救以及等待救援的過程。例如,在巴丹吉林沙漠中,航天員們穿著艙內航天服進行為期約兩周的訓練,這包括了從返回艙著陸后自主出艙、報告著陸位置,到利用現(xiàn)有物資進行自救等一系列操作。
而航天員集中訓練則包括了**體質訓練、心理訓練、基礎理論培訓、專業(yè)技術訓練和救生訓練等多個方面**。
航天員的集中訓練內容相當全面,旨在培養(yǎng)他們在太空任務中所需的各項技能和素質。這些訓練內容包括體質訓練、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心理訓練、基礎理論培訓、航天專業(yè)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生存與救生訓練及大型聯(lián)合演練等八大類百余個科目。其中,超重耐力與適應性訓練是通過載人離心機進行的,目的是使航天員能夠承受飛船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的巨大過載,保持清醒并正確操作。
總而言之,無論是野外生存訓練還是集中訓練,都是為了確保航天員在面對太空任務時,能夠在各種極端和復雜環(huán)境下保持出色的身心狀態(tài)和專業(yè)能力,以完成既定的太空探索和科研任務。
六、航天員訓練項目有哪些?
航天員訓練項目分八大類,即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心理訓練、專業(yè)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及大型聯(lián)合演練。以上除大型聯(lián)合演練外,均為航天員職業(yè)訓練過程中必須完成的訓練項目。 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鍛煉、理論知識教育、心理訓練、特殊環(huán)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和航天器技術訓練、航天醫(y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應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訓練等。針對航天員的類別和職業(yè)不同,其培訓的具體要求和內容也不同。職業(yè)航天員,如駕駛員和任務專家,其訓練內容較多,要求也嚴,訓練時間也較長,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非職業(yè)性航天員,如載荷專家或科學家航天員,其訓練內容較少,時間也較短。
七、航天員在宇宙中如何做實驗,吃什么,如何鍛煉身體?
1.航天員在軌鍛煉使用的典型器械及對抗失重的措施有:自行車功量計、隔振跑臺、拉力器、企鵝服、下體負壓筒和套帶等。自行車功量計用于失重環(huán)境下提高航天員的有氧運動能力,鍛煉其下肢肌肉。隔振跑臺類似于地面的跑步機?!疤张懿綑C”配有彈性束縛帶,將航天員“壓”在跑步機上,否則航天員跑不起來。另外,“太空跑步機”必須采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員的鍛煉影響航天器上的其他設備和科學實驗。
此外,航天員還可用拉力器鍛煉上肢和肩部肌肉。企鵝服內有彈性束帶系統(tǒng),能向航天員全身施加縱向力,以對抗失重導致的肌肉萎縮。下體負壓筒能為航天員下肢提供負壓環(huán)境,促使航天員體內的血液向下肢流動,從而更好對抗和適應失重環(huán)境。航天員還可在大腿處戴上套帶,以部分阻滯下肢靜脈回流。
2.太空食品是特別加工的過的“壓縮磚”或“牙膏管”,對上一定比例的水后,能過恢復原形,味道也不錯,里面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但在失重的條件下,菜無法像在地面上一樣老實待在盤子里,而是擺在桌上就飄起來了。所以專家們把太空食物設計成了牙膏式的,吃的時候像擠牙膏一樣往嘴巴里擠。
3.做實驗的話有很多的,失重下的物理實驗等等。
八、航天員在空中有什么活動?
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活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科研活動: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和研究,包括對太空環(huán)境、人類生理和心理、以及地球和宇宙的各種探索和研究。
維修和檢查:航天員需要檢查和維修太空站上的各種設備和系統(tǒng),以確保太空站能夠正常運行。
鍛煉和娛樂:航天員需要保持身體健康,因此需要進行各種鍛煉,同時也會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來緩解壓力。
通信和聯(lián)絡:航天員需要通過無線電和衛(wèi)星與地球保持聯(lián)系,以便傳遞數據和信息。
完成任務:航天員需要根據任務計劃完成各種任務,包括科學實驗、維修檢查、物資補給等。
總的來說,航天員在太空中需要進行各種活動來支持太空站的工作和維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