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欧美手机黄色网址,日本九九精品一区二区,加勒比五月天性色视频在线,一个人看的片免费高清www,欧美αv,成年动漫在线精品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航空名人

航空航天的故事

作者:Anita 發(fā)布時間: 2022-04-13 21:45:43

簡介:】載人航天故事引言1997年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40年前的10月4日,前蘇聯(lián)用衛(wèi)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太空,實現(xiàn)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開創(chuàng)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載人航天故事引言1997年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40年前的10月4日,前蘇聯(lián)用衛(wèi)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太空,實現(xiàn)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開創(chuàng)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衛(wèi)星在太空正常工作了3個月左右。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在過去的40年里,人類在航天領域既經(jīng)歷了許多巨大成功的喜悅,也遭受了不少讓人難以忍受的沉重打擊?;厥?0年的人類航天史,雖然數(shù)千顆千姿百態(tài)、功能各異的人造衛(wèi)星已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數(shù)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最使人難忘的還是那些載人航天的英雄們。盡管他們有的已經(jīng)榮歸故里,有的血染碧空,還有的仍然繼續(xù)遨游太空,但他們那種人定勝天的大智大勇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激勵著人類不斷進取、不斷奮斗,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航天勇士們在茫茫太空書寫了他們偉大的業(yè)績。1961年,前蘇聯(lián)的加加林一馬當先登太空,成為“宇宙哥倫布”;兩年后,前蘇聯(lián)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飛船上天,打破了男航天員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1965年,前蘇聯(lián)航天員列昂諾夫拴著安全帶飛離宇宙飛船5米,在空間漂浮12分鐘,首創(chuàng)太空漫步奇跡;1984年,前蘇聯(lián)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也到艙外“瀟灑走一回”,成為世界第一名在太空行走的“女飛人”;俄羅斯航天員波利亞科夫更是了不起,在太空一呆就是400多天,讓其它人望塵莫及。美國也不示弱,相繼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至今令世人贊嘆不已。航天員約翰·揚六上太空,是世界上航天次數(shù)最多的航天員; 女航天員露西德不僅5次上天,還保持著188天的世界女子載人航天記錄;科林斯則為世界第一位航天飛機女駕駛員……。在這些征服太空的英雄后面,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的甚至永載史冊?,F(xiàn)在就讓我們回到他們當年的時空,再次領略一下這些太空飛人的風采吧。世界太空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拂曉,荒涼的哈薩克大草原依然涼氣襲人。丘拉坦村民走向瓜田和莊稼地,也有幾人去錫爾河捕魚。但離此向北4千米的地方就沒有這樣寧靜了。設在這里的拜科努爾發(fā)射場上豎立著一枚巨大的白色火箭,它映襯著藍天特別醒目,這就是SS-6洲際彈道導彈。不過其頂端裝的不是核彈頭,而是東方?1號載人飛船,它于11日夜晚剛剛安裝就緒。不遠處匍伏著裝有火箭燃料的列車,沙丘旁停放著紅色消防車。所有在場的人都非常激動,因為世界第一位飛往宇宙的使者——尤里·加加林少校即將從這里升空。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有多少人熬過了不眠之夜啊!如今就要夢想成真了。此時,加加林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前一天在發(fā)射場與總設計師科羅廖夫一起登上發(fā)射臺的平臺,走到飛船跟前。他們默默地站著,望著天空,陷入深思,想著即將進行的飛行??屏_廖夫打破了沉默說:“加加林,你真幸運,你將從無與倫比的高處觀看我們美麗的地球。但發(fā)射和飛行都不會輕松,要經(jīng)受各種考驗,包括那些未預料到的,明天的飛行有風險?!苯又职参康刂v:“你要記住,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們都會竭力支援你。”加加林聽后心潮澎湃,無聲地點頭表示,無論如何也要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4月12日清晨,加加林從夢中被醫(yī)生叫醒。他迅速吃了一頓特別的早餐,便穿上航天服前往發(fā)射臺。當乘坐著加加林的汽車出現(xiàn)在發(fā)射場時,發(fā)射場呈現(xiàn)一片生機。汽車一直開到矗立著的火箭腳下,身穿橙黃色臃腫航天服、頭戴乳白色頭盔的加加林從前門下了汽車,后面跟著航天服的設計師和一位醫(yī)生。加加林走向現(xiàn)場領導小組,舉手敬禮并報告:“國家委員會主席同志,飛行員加加林準備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飛行?!苯又?,他們熱情擁抱。然后加加林向報界和電臺發(fā)表了簡短的歷史性講話,向為他送行的人們揮手致意,最后登上了發(fā)射塔最上邊的平臺。飛船艙內的電視攝像機打開了,熒光屏上出現(xiàn)了加加林的影像。他面帶笑容,神采奕奕。開始30分鐘準備!10分鐘準備??!2分鐘準備!??!所有人都屏息不動,似乎空氣也凝住了?!邦A備-點火1一聲令下,莫斯科時間9點零7分,火箭徐徐升起,與此同時,透過發(fā)動機的轟隆聲,清晰地傳來了加加林激動的道別聲:“我去了1東方-1號飛船載著加加林進入人造地球衛(wèi)星軌道,人類宇航時代開始了!他在太空歡呼: “多美??!我看見了陸地、森林、海洋和云彩……”東方-1號飛船載著加加林以2720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馳,越過蘇聯(lián)、印度、 澳大利亞和太平洋上空,環(huán)繞地球運行。他在離地330 千米高空飛行了108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后,按計劃安全返回了地面。這次飛行雖然短暫,但它卻開辟了人類通向宇宙的道路。加加林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航天英雄。為了紀念這個劃時代壯舉,“4.12”成了“航空航天國際紀念日”。有關加加林的秘聞加加林108分鐘的航天奇跡震撼了全世界,被世人傳為佳話。蘇聯(lián)解體后,有些當年的航天機密被公開,使人們了解到許多與之有關的驚人內幕。美國索斯比拍賣行不久前發(fā)現(xiàn)了世界首次載人航天的地面指令長卡爾波夫上校的日記,上面記述了加加林飛行的全過程,說加加林在返回地球時遇到了麻煩。返回程序是:制動火箭點火,座艙與儀器艙分離,在座艙降到離地7000米時,加加林應被彈出座艙,用降落傘實現(xiàn)軟著陸。卡爾波夫在日記中寫道:“座艙與儀器艙不能及時分離,座艙瘋狂地旋轉?!薄肮收?,不要驚慌”。很顯然,卡爾波夫當時心情十分緊張。分離過程原計劃用10秒,但實際上用了10分鐘。在這10分鐘里,制動火箭推力使飛船不斷旋轉打滾。萬幸的是,兩者最終還是分離了,否則第一位太空使者將有去無回。事后專家分析認為,可能是連接不當,使兩艙一時難以脫離。西方專家也相信日記的真實性,并認為若當時知道這一秘密,肯尼迪總統(tǒng)可能會推遲美國登月計劃,在地面做更多的載人航天實驗和猴子的太空飛行實驗,以求穩(wěn)妥可靠。然而在美蘇航天競爭時代,這兩個大國常常報喜不報憂。俄羅斯《紅星報》則詳細地介紹了人類首次進入太空的前前后后。1959年底選出第一艘宇宙飛船后,1960年9月19日,前蘇共中央收到烏斯季諾夫(部長會議副主席)、馬利諾夫斯基(國防部長)等人的聯(lián)名報告,建議1960年12月用飛船進行載人飛行。1960年11月,前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主席作出決定,同意用東方?3A號飛船在1960年12月發(fā)射,并認為這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1960年10月24日,在發(fā)射場準備發(fā)射新式火箭時發(fā)生了爆炸,包括戰(zhàn)略火箭軍總司令涅杰林炮兵主帥在內的數(shù)十人喪命。為此,勃列日涅夫政府進行調查,致使東方-3A號飛船發(fā)射延期。1961年3月3日,前蘇共中央收到“絕密”報告,內容是:經(jīng)過大量工作,已進行了7次不載人飛船的發(fā)射,其中東方-1號飛船5次,東方-3A號兩次?,F(xiàn)已完全能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了……。烏斯基諾夫等許多重要人物在報告上簽了名。這樣,1961年4月3日,前蘇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發(fā)射東方-3A號飛船的決議(一般報道是用東方-1號飛船)。4月12日,加加林登上飛船,關上座艙蓋后,發(fā)現(xiàn)儀表沒顯示“密封”信號,主任設計師和戰(zhàn)斗班馬上排故。在太空飛行中加加林感到很難受,但是可以忍耐。在加加林返回時,科羅廖夫(飛船總設計師)打電話給赫魯曉夫說:“降落傘已打開,正在著陸,飛船正常。”赫魯曉夫則問:“人活著嗎?在發(fā)信號嗎?活著?”這些都表明首次載人航天多不容易,尤其是彈射跳傘對加加林是一次生與死、意志與勇敢精神的考驗。另據(jù)報道,1960年5月15日,第一艘東方號不載人飛船發(fā)射時沒有防熱罩,無降落傘系統(tǒng),更無彈射裝置。其目的是驗證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和著陸座艙的分離系統(tǒng),結果這艘飛船沒有返回,被拋到更高的軌道。同年7月23日再次發(fā)射時又因火箭故障遭到失敗。8月19日的第3次發(fā)射獲得成功,東方號飛船載2只狗和50只老鼠首次成功落地。不過專家發(fā)現(xiàn),在飛船繞地球第4周時,一只狗嚴重嘔吐。因此他們決定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只繞地球一圈就返回。同年12月1日,東方號飛船載動物上天后,因制動系統(tǒng)故障,返回時失敗。12月21日的另一次發(fā)射也由于火箭故障再次夭折。直到1961年3月9日和21日兩艘載狗和“模擬人”的東方號飛船雙雙發(fā)射和返回成功后,前蘇共中央才于4月3日作出決定進行首次載人飛行。同年4月8日指定加加林為第一個上天的航天員。4天后,加加林乘飛船升空,成為第一名征服太空的英豪。在加加林上天前后,曾有兩名航天員在訓練中死亡。1961年3月23日,空軍飛行員邦達朗科在一充滿純氧的暗室中訓練時,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過傳感器的部位后,隨手把它一扔,扔到了一電極板上,結果引起大火被燒死。1962年11月1日,另一名航天員在24500米高度上跳傘時,因航天服出現(xiàn)故障急劇減壓而死。不過,前蘇聯(lián)多次辟謠關于加加林上天之前有一航天員在太空飛行返回途中死亡的說法,并說這名叫伊里諾切納的航天員是因車禍受傷而不能登天的。在加加林上天前,還用各種生物火箭進行了31次動物飛行(高度110~450千米),用衛(wèi)星進行了7次帶有動物及生物培養(yǎng)試驗的太空飛行。加加林也是數(shù)千里挑一選出來的。由此可見,人類為打開通天之門,曾為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價。千里挑一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在一個叫克魯申諾里的小村莊里。在戰(zhàn)爭年代,他非常羨慕保衛(wèi)祖國的空軍飛行員。成人后他當了工人,參加了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當加加林第一次駕機飛向藍天時,感到一切都氣象萬千。從此他堅定了獻身于藍天的生活目標。他辭掉了工作,來到澳倫堡空軍學校學習。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lián)成功地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空軍學校的學員們奔走相告。當學員們問加加林“以后會怎樣”時,加加林答道:“是人飛上去的時候了?!痹讷C狗萊卡完成宇宙飛行后,前蘇聯(lián)開始在全國挑選第一名上天的航天員。當時有的人認為應從熟悉高空和缺氧情況的登山隊員中找;有的人主張從潛艇兵中找;還有的建議讓勘探隊員參加……。但最后的共識是航天員應在飛行員中挑眩載人飛船總設計師科羅廖夫說:“完成冒險而復雜的航天任務對飛行員來說是習慣了的職責?!必撠熖暨x航天員的卡爾波夫回憶道,當時科羅廖夫提出的航天員標準是年齡不過30歲,身高不超過1.75米,體重72千克以下,勤勞,求知欲強, 有志愿獻身航天事業(yè)的精神。為此,卡爾波夫從全國3000名志愿者中篩選出20名作為培訓對象,最后又從這20人中選出6人突擊小組,他們符合科羅廖夫的最高要求,加加林就是其中的一員??柌ǚ驅λ麄冋f:“你們中間任何一個均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蹦敲醇蛹恿钟质窃鯓颖蛔罱K選中的呢?加加林是1959年10月向空軍指揮部遞交志愿上天的報告的,他在報告中寫道:“為發(fā)展蘇聯(lián)航天事業(yè),我迫切希望進行航天試飛……?!痹谀箍剖兄行臇|北約40千米的契卡洛夫區(qū),有一座名噪一時的新興城市,人們稱之為星城。加加林他們就是在這里參加航天培訓的。當時這里僅是一個飛機場,所有訓練設施還正在建造,很不完善。所挑選的6人人人都經(jīng)過4~5次失重訓練;95次離心機實驗……加加林無論在掌握科學知識、長時間被關在絕音室里,還是在離心機上進行令人頭暈的旋轉,他都經(jīng)受住了考驗,而且樣樣第一。他待人友善,富有幽默感,參與社會工作,顧及家庭,成了全隊的“精神中心”,以致沒有他很多事都搞不起來。加加林被大家稱為“我們的加加林”。科羅廖夫很快就注意上了這個機靈、眼尖的加加林,并讓他第一個坐進東方號飛船的駕駛艙熟悉情況。在發(fā)射日期臨近時,需從6人突擊小組中挑出一名登天的航天員。前蘇聯(lián)英雄卡馬寧向國家委員會介紹了這6人的情況后說:“他們都作好了飛行準備,很難說誰好誰差。但我們必須從中挑選出一名,所以我們推薦加加林為航天飛行第一人選,斯捷潘諾維奇為后備駕駛員?!本瓦@樣,加加林成為世界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在總結他在太空中的工作時寫道:“我受命進行歷史上第一次航天飛行,可以作出人類航天飛行能成為現(xiàn)實可能性的結論。東方號飛船的飛行好象是本世紀的奇跡,但奇跡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實際情況。航天飛行不是某一人或某一伙人的事。這是人類在其發(fā)展中合乎規(guī)律的歷史過程……”。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英雄。不幸的是,他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飛行中,因飛機墜毀而遇難。雖然他已從航天員隊伍中消失,但加加林的名字和他的開拓精神將永存,并為一代一代人所敬仰,成為鼓舞人們進行太空探險的一面旗幟。二、太空行走第一人在載人航天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在太空行走已不算什么新鮮事了。尤其是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員,為了建造和修理空間站,他們經(jīng)常到太空去漫步,進行各種試驗和維修工作。美國航天員在太空修理哈勃望遠鏡時,一呆就是幾個小時,而且他們是輪番出艙,如履平地。然而,人類進行第一次太空行走就不是那么瀟灑了,因為當時對艙外活動所要遇到的各種情況還知之甚少,因而太空行走就被認為是一種風險極大的事情,搞不好航天員可能有去無回,成為 “人體”衛(wèi)星。正因為如此,太空行走也成為美蘇爭奪“航天第一”的重要目標之一,誰能搶得太空行走第一人的頭銜,誰就能在太空競爭中增加籌碼。結果前蘇聯(lián)獲勝,航天員列昂諾夫在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號飛船遨游太空時,冒險出艙活動24分鐘,成為世界上太空行走第一人。這次太空行走來之不易,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撩開昨日內幕1964年,前蘇聯(lián)彈射座椅和艙外太空行走設備總設計師塞弗林了解到,美國正在研制艙外行走設備,并擬在雙子星座號飛船上使用。于是他馬上上書當局,呼吁加緊艙外設備的開發(fā)步伐,要搶在美國之前完成這一創(chuàng)舉,以名揚天下。但事情并不如他所說的那么簡單,因為前蘇聯(lián)的飛船沒有供航天員出艙所需的氣閘艙。這種艙有兩個氣閘門,一個與密封座艙連接,叫內閘門;另一個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閘門。閘門的啟閉需十分小心和熟練,以避免漏氣。航天員出艙前,在飛船艙內要穿好增壓航天服,走出內閘門后關閉內閘門,把氣閘艙內的空氣抽入座艙內,當氣閘艙和外界空氣的壓力相等時才能打開外閘門進入太空。航天員返回艙內時順序相反。這頗像船過水閘。當時,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已設置了氣閘艙,而前蘇聯(lián)的上升號飛船空間很小,僅有一道用螺母緊固的艙門,是供航天員在地面出入用的。若重新設計飛船在發(fā)射時間上肯定要落在美國之后。為此,塞弗林提議采用一種能節(jié)省空間的膨脹式簡易氣閘。這一大膽的方案立即得到了批準??屏_廖夫命令塞弗林率領一幫精兵強將夜以繼日地干了起來。開始時很順利,趕制了幾個氣閘,每個氣閘內均有一套能自動膨脹的航天服,并進行了地面減壓試驗。后又用衛(wèi)星進行了不載人飛行試驗。1965年2月22日,帶有簡易氣閘的宇宙57號衛(wèi)星升空了。衛(wèi)星在太空完成氣閘展開和航天服加壓膨脹時,突然發(fā)生爆炸。事故原因是地面人員錯發(fā)了指令,引爆了自爆裝置。后來這種試驗又失敗了兩次。這時已快到預定的完成任務的時間了,情況十分緊急,如再研制一艘飛船進行試驗需要一年時間,那時美國很可能會搶先一步進行太空行走。而這時前蘇聯(lián)航天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又身染重病,他只能在療養(yǎng)所聽取塞弗林的匯報,真是禍不單行。在這關鍵時刻,塞弗林綜合各方面意見,毅然決定按原計劃進行,并請示蘇共中央。沒多久,克格勃頭目親臨現(xiàn)場視察,以防有人破壞。為安全起見,還建立了一個嚴密的監(jiān)視區(qū),使包括塞弗林在內的所有人均草木皆兵,如臨大敵,不敢有一點閃失。在認定萬無一失之后,蘇共最高首腦才批準進行首次太空行走活動。險象環(huán)生出奇跡1965年3月18日莫斯科時間上午10時,上升2號飛船轟嗚著,載著兩名航天員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升空,其中別列亞耶夫為指令長,列昂諾夫是駕駛員。他們乘飛船進入了497.7公里×173.5公里、傾角64.79度的預定軌道。飛船入軌后,他們便為太空行走做準備。在別列亞耶夫的幫助下,列昂諾夫將一個生命保障系統(tǒng)背包套在自己的壓力服外邊,開始吸純氧,吸了一個多小時后便出艙了。在艙內,航天員呼吸的是氧氮混合氣體,在到?jīng)]有壓力的太空時,人血液中的氮可能會形成致命的氣泡,使人患減壓玻因此,列昂諾夫出艙前須清除他血液中的氮。生保背包用于調節(jié)航天員的體溫。為保持與飛船的聯(lián)絡及安全,列昂諾夫身上系著一根與飛船相連的繩鏈,繩鏈長5.35米,內有一根電話線, 很像嬰兒的臍帶。當飛船飛到第2圈時,列昂諾夫在確認座艙密封完好后打開了向內開的艙門,隨著別列亞耶夫的一聲“祝你好運”,列昂諾夫浮游進入密封過渡艙。過渡艙設計得簡單而又巧妙。它由一個通道和兩個艙蓋組成,很像一個手風琴,內蓋與飛船的兩個艙門中的一個相連,通向太空的外蓋是可移動的環(huán)形蓋。在發(fā)射時該艙保持壓縮狀態(tài),入軌拋掉減阻裝置后,過渡艙立即展開并充壓。列昂諾夫進入過渡艙后,便給自己的航天服充壓,并檢查過渡艙的密封性,調整頭盔。此后,列昂諾夫關上座艙蓋,于11時34分51秒進入茫茫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漫步的人。事后他說,當我準備好出艙時,輕輕地推了一下艙蓋,于是人就像一個軟木塞一樣呼的一下便沖出了艙口。出艙后列昂諾夫在太空不僅浮游,還翻筋斗,并從艙外卸掉一個相機,移動了幾件艙外物體。事實證明,太空并不那么可怕,人只要穿上航天服和帶上生保背包,就能在艙外工作和生存。10分鐘后,別列亞耶夫提醒列昂諾夫準備返回座艙,可此時卻出了麻煩。列昂諾夫報告說取回艙外相機有困難,相機放進過渡艙時,一松手它就漂走,如此反復數(shù)次都是徒勞。最后,列昂諾夫硬把相機推進通道,并用腳踩住,這才將相機放下??蛇@時列昂諾夫已精疲力竭,出汗量超出了他的航天服所能吸收的量。在他本人進入過渡艙時,又遇到了新問題。為了踩住相機,他的腳先進到過渡艙里,可身子怎么也進不去了,他被卡在了艙門口。這是因為太空是真空的,無法從外部對航天服施壓,此時的航天服比想像的要鼓得多,如氣球一樣。此外,因戴頭盔不能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汗氣也使面罩模糊。這時,列昂諾夫除了聽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急促跳動外,什么也看不清,聽不見。突然他靈機一動,給航天服放氣降壓。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將航天服壓力降到了極危險的低限,即從40千帕降到25千帕。他終于穿著癟下來的航天服活著進了艙門。列昂諾夫在太空行走了10分鐘,但為了擠進艙門他卻拼力花了14分鐘。返回艙內后,不能重復使用的過渡艙即被拋掉。當飛船飛完第16圈,別列亞耶夫準備點燃制動再入火箭以便返回地面時,又出現(xiàn)了險情,測試時發(fā)現(xiàn)一個信號顯示自動導航系統(tǒng)失靈,無法為飛船返回地面準確定位,故無法按原計劃返回地球。無奈,飛船只能再繞地球飛行一圈。地面控制中心指示,若還不行,就采用手動再入返回方式。一圈后,別列亞耶夫按指令操縱上升2號飛船進入了正確的軌道位置,并起動了制動火箭,開始再入。再入過程既熱又可怕,包括天線在內的所有通信元件都被高溫燒毀了。列昂諾夫和別列亞耶夫看見艙外熔化的金屬流到舷窗上。由于飛船多繞地球飛了一圈,使他倆的著陸點偏離預定地點1300公里。返回艙最后濺落在烏拉爾山脈終年積雪的一個偏僻山坡的兩棵冷杉樹中間,降落制動傘高高地纏繞在樹枝上。幾架搜索直升飛機很快找到了他倆,但因地勢原因無法降落,只能在上空盤旋,給他們投下食物和防寒衣物,就飛走了。這使得列昂諾夫和別列亞耶夫不得不在返回艙邊上休息,一直呆到第二天。當?shù)氐姆ツ竟と诉B夜趕修了一個直升飛機著陸坪。救援人員坐雪橇滑行20公里趕往航天員降落地點,最后終于找到了快要凍僵的兩位航天員,并用雪橇把他們帶到森林中新開辟的直升飛機著陸地,用直升飛機把這兩位太空英雄運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在飛船使用手動系統(tǒng)著陸、著陸偏離預定著陸區(qū)、與地面人員失去聯(lián)系后,前蘇聯(lián)航天總設計師科羅廖夫著急萬分,悲淚縱橫。幸運的是兩名航天員神奇地活下來了?;氐侥箍茣r他們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列昂諾夫小傳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1934年5月30日生于前蘇聯(lián)克麥羅沃州蘇里區(qū)利斯特維揚卡鎮(zhèn)。1957年于丘左耶夫軍事航空學校畢業(yè)后,在航空兵部隊當飛行員。1960年被選為航天員。在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后,進入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于1968年畢業(yè)。1975年7月15~20日,他乘坐聯(lián)盟19號飛船參加了同美國阿波羅號飛船的對接和聯(lián)合飛行。由此可見,列昂諾夫在人類太空史上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多次獲得獎章和勛章。他的名字將永載史冊。三、第一位登天的女英雄前蘇聯(lián)不僅造就出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也培養(yǎng)了第一位登天女英雄捷列什科娃。1963 年6月16日,她乘東方6號飛船升空,3天后返回地面,開創(chuàng)了婦女航天的先河,全球為之震驚。人們贊美她為婦女爭光,稱頌她表現(xiàn)出的堅強性格和大無畏精神。捷列什科娃為婦女征服太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出生在前蘇聯(lián)雅羅斯拉夫爾州圖塔聯(lián)夫區(qū)馬斯連尼科沃村。1955年中學畢業(yè)后進入紡織廠工作。此后她邊工作邊學習,還參加航空俱樂部的跳傘活動,后者使她身體健壯。她向往藍天,希望能上天翱翔。1961年加加林首航太空歸來,她同許多姑娘一樣,非常羨慕這位太空“天王”,并與女友一起聯(lián)名上書航天部門,要求培養(yǎng)女航天員登天。沒想到這封信引起了重視,沒兩天她們便被邀請去莫斯科座談。這些姑娘興奮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成為第一批女航天員。經(jīng)過嚴格的體檢,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選入首批女航天員隊伍。當宣布名單時,她極其興奮和激動,簡直欣喜若狂。同時入選的還有來自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索洛維約娃等4人。她們入隊后,大名鼎鼎的航天員加加林負責管理這些人。加加林溫和、友好地對待每一個隊員,一直訓練了約一年左右,但當時誰也不知道“1號”是誰,直到上天前兩周才決定從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維約娃中選一個,最終讓誰飛由上級決定。因為這是第一次女性太空飛行,所以“階級立潮是重要標準之一,而捷列什科娃出身工人階級,索洛維約娃則出身知識分子。于是,捷列什科娃 “捷”足先登,最終被選中。1963年6月14日,東方5號飛船在拜科努爾發(fā)射。它載著航天員貝可夫斯基空軍中校。他在兩天的飛行中,用手操縱飛船,完成了一些醫(yī)學實驗,并觀測了地球和恒星。當他在6月16日飛越拜科努爾發(fā)射場上空時,負有歷史使命的東方6號飛船也正在該發(fā)射場整裝待發(fā)。說它負有歷史使命是因為這艘飛船將載著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員登上九霄云外。舉世矚目的時刻來到了。望著高高聳立著的東方6號飛船,捷列什科娃從容地走進了飛船密封艙,開始了一次轟動一時的航天飛行。她穩(wěn)坐在艙內,沒有想自己的家,也沒有想是否能返回地面,腦子里只裝著未來24小時內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攝像和做多種科學實驗。當捷列什科娃在太空看到無比壯觀的地球時,她實在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對地球產(chǎn)生了深深的眷戀。于是她向地面指揮中心提出延長在太空逗留時間的請求,并得到批準。她繞地飛行了48圈,飛行70小時50分鐘,航程200萬公里。在太空飛行的3天中,捷列什科娃幾乎沒一點睡意。她不愿漏掉任何一個細節(jié),只想多看一些太空勝景,多做一些太空實驗。東方6號飛船以2.8萬公里的時速飛馳,每86分鐘繞地一圈。捷列什科娃說地球給她的印象實在太深了。它美麗壯觀,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和光澤,其動人的畫面后來常常在捷列什科娃的夢中浮現(xiàn)。捷列什科娃在這次飛行中完成了生物醫(yī)學和科技考察計劃,并證明了婦女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她返回地面時,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歡迎,掌聲、歌聲、鮮花交織成了一片,祝賀她勇敢地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兩個月后,捷列什科娃同東方3號飛船駕駛員尼古拉耶夫結婚,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家庭。1964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一個女孩,取名耶莉娜。耶莉娜以其是在父母都做過太空飛行后在地球上出生的第一個嬰兒而聞名。捷列什科娃后來完成了正規(guī)技術教育學業(yè),成了設在莫斯科附近的加加林訓練學院的一名職員。她曾獲得列寧勛章、齊奧爾科夫斯基獎章和國際宇航聯(lián)授予的“宇宙”金質獎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還曾擔任國際婦聯(lián)主席。1988年10月,捷列什科娃應邀到嫦娥的故土——中國訪問,受到了熱烈歡迎。她說她在飛臨中國上空時,清晰地看見了中國的海岸線及高山、綠地和江河。從那時起,她就盼望有朝一日能踏上中國的土地。四、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天仙女1984年7月27日,塔斯社向全世界播發(fā)了震驚世界的消息,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和指令長賈尼別科夫于7月25日走出禮炮7號空間站,在艙外進行了3小時39 分鐘的活動,用萬能手動工具連續(xù)完成了切割、焊接和噴涂等復雜任務。此舉不僅使前蘇聯(lián)在美蘇太空競爭中又一次占先,而且以鐵的事實再次證明,即使在尖端領域,婦女也不比男性差。其實,在這次太空行走的前兩年,即1982年,薩維茨卡婭就已乘聯(lián)盟T-7號飛船,與另兩名男航天員到禮炮7號空間站上呆過一次,成為人類第二個上天的女航天員。這次太空

第一個利用火箭飛行的人火箭是現(xiàn)代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的運載工具,是我們祖先首先發(fā)明的。起初,只是用于過年過節(jié)放 萬戶煙火時使用,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zhàn)爭武器,以后傳入歐洲。 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這個說法還是人家國外的專家說到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的時候說到的,之前我們國家并沒提出。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的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為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在我國的一部古書《山海經(jīng)》里,還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jī_gōng基宮]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風飛到老遠的地方去。湯①的時候,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十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墨子重視實踐,曾親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術很高明。據(jù)說,他曾經(jīng)帶領三百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時間,制成一只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què卻]”或者“木鳶[yuān冤]”。關于這件事,我國很多古書里都有記載。有的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壞)?!庇械恼f:“墨子削竹為■,飛三日不下?!庇械姆Q贊那只木鳥,說它反映了當時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有的譏笑墨子,說他浪費三年時間造出一只飛了一天就壞了的木鳥。根據(jù)古書上記載的材料,我們可以推想:那是一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鳥形的飛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憑借風力,可以上升起來,并且在空中飛行一段不短的時間。這種憑借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飄飛的飛行方式,叫作滑翔[xiáng祥]。但是,也有人猜測,那只木鳥是模仿飛鳥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動翅膀來飛行的,不是滑翔。這種振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撲翼)飛行。至于那只木鳥有多么大,古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三百人專心研究試制了三年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想,那只木鳥的制作規(guī)模是比較大的,不會是僅僅象小鳥般大小。神話傳說中 嫦娥是中國人飛行的應該算是比較早的一種夢想或者說是試探性的期盼吧,中國古代的神話中飛行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直接御空飛行。孫悟空的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算是中國最美好的對飛行的設想。御風飛行,也能體現(xiàn)中中國最早對于飛行原理的發(fā)現(xiàn),即應用風的浮力。關于飛行現(xiàn)實中明朝有個叫萬戶的人,第一個想到了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浮力送自己升空,但是最終火箭爆炸,他死了。飛行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制作有“機關”的飛行器。我國古代史籍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也比較多。古書《山海經(jīng)》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jīgōng基宮〕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車飛到老遠的地方去。商朝第一個君主湯在位時,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10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在這個故事里,人們不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會飛的“龍”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賴什么上天神靈了。他們想靠自己的雙手,制造出一種器械來乘風飛行。到了我國春秋戰(zhàn)國交替的時期(公元前5世紀初),生產(chǎn)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鐵制的工具已經(jīng)開始廣泛使用了,機械學、物理學、軍事工程學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這些思想和物質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墨子(約公元前486年—約前376年)制造的飛鳥。據(jù)說大哲學家墨子曾經(jīng)帶領300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巳甑臅r間,制成一只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鵲”或者“木鳶〔yuān冤〕”。關于這件事,我國很多古書里都有記載。但是也有把制作“木鳶”的功勞,算在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匠人魯班帳上的。我們認為,那只木鳥不管是墨子造的,還是魯班造的,它飛一日也好,飛半日也好,總之,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國就出現(xiàn)了第一架飛行器。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張衡,也制作過一只“木雕”。這個“木雕”飛行器的最大特點,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機關”,只要開動機關,它就能夠獨自飛出好幾里遠。張衡首先設計用機械作為飛行的動力,這是一項了不起的試驗。到了唐朝,一個天才的工匠韓志和又制作了一架極為精巧的飛行器。有一次,他先給皇帝制造了一張能飛起來的“龍床”,差點把皇帝嚇著。后來他又制作了一個形狀像鳥兒那樣的飛行器,能夠做出飲水和吃東西等動作,還會鳴叫。更令人驚奇的是,只要開動機器,它就能夠凌空高飛,升高100尺左右,飛行距離約為四五百尺。韓志和生活的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科學發(fā)展較快的一個時代。據(jù)古書記載,當時的其他工匠也有會制木雞、木鶴的,有的會舞,有的會飛。這些精巧的木制器物,反映了八九世紀時我國勞動人民在木工技術方面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當時對飛行技術的研究和探討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宋元以后,我國還有關于制作“飛彈”、“熱氣球”等的記載。早在14世紀初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在制作風箏和火藥箭的基礎上發(fā)明了最早的“飛彈”,《武備志》里所記載的“飛空擊賊震天雷炮”和“神火飛鴉”,就是現(xiàn)代飛彈的雛形。這些飛行火器的發(fā)明,在世界飛行史上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火藥到火箭,再進一步發(fā)展到飛彈,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人類飛行事業(yè)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外,同飛行有關的氣球,我國勞動人民也早就發(fā)明了。據(jù)說公元10世紀,我國就出現(xiàn)過一種能夠飄浮在空中的“飏燈”。到了元朝,飛行器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有一個叫哥德斯春的美國人,在他寫的《西洋航空發(fā)達史》一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14世紀初期元朝仁宗登位時,在首都北京上空,升起了一個大氣球。據(jù)說,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氣球。還有,現(xiàn)代直升飛機的螺旋槳在高速旋轉時,會產(chǎn)生很強的上升力量的現(xiàn)象,在我國也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古代民間一直流行著一種為兒童喜愛的玩具竹蜻蜒。竹蜻蜓有幾種做法,最簡單的就是在一個兩端扭成或削成相反斜角的、長三四寸寬約半寸的小葉片(木片或竹片)的中間,垂直固定上一根小圓木桿就行了。玩的時候,我們只要搓動木桿,然后放手,竹蜻蜓就會脫手飛起來。這種竹蜻蜓的葉片同現(xiàn)代直升飛機的螺旋槳,不論在形狀上,還是在飛行原理方面,都是一樣的。

尚華空乘 - 航空資訊_民航新聞_最新航空動態(tài)資訊
備案號:滇ICP備2021006107號-341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wǎng)站地圖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