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普博覽邀請SELF講壇的演講嘉賓、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最年輕的航天戰(zhàn)略研究專家——張偉主任來回答:
有一個記者曾問我,我們的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普博覽邀請SELF講壇的演講嘉賓、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最年輕的航天戰(zhàn)略研究專家——張偉主任來回答:
有一個記者曾問我,我們的航天技術水平是不是已經(jīng)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我們是不是能夠引領未來國際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我的回答是這個我還不敢說。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國際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歷史來可以審視一下我們自己的差距:
從時間軸上來看,其他國家從1961年就開始做載人登月,比如1969年就實現(xiàn)了載人登月,而我們載人登月計劃可能還得再往后,比如在2030年或者三幾年,此外他們在1971年就可以做空間站了,我們的空間站現(xiàn)在規(guī)劃在2018到2022年開始實施,所以這個時間跨度上是有的。
載人航天器上至少有這么多差距,有一些具體的指標,比如能力上來說,近地空間運載能力,也就是把我們的東西要運到太空當中,運到空間站那個高度,就是二百到四百公里,美國土星五號火箭可以實現(xiàn)139噸,俄羅斯也可以做到130噸,但是我們發(fā)射的長征5號火箭能達到23噸,我們在大推力火箭發(fā)動機這個技術方面還有大直徑的箭體結構技術方面還需要做關鍵技術攻關。
航天員太空長期生存的能力。我們要進行保障,美國最長達到340天,俄羅斯是438天但我國現(xiàn)在在天宮2號我們想嘗試能生存30天,當時天宮二號為什么上了兩名航天員,因為如果我們上三名只能待20天,兩名的話可以待30天,我們的保障措施能夠支持60人天的駐留,所以這個我們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包括空間應用能力,他們基于空間站還有別的設施進行了近兩千項的研究,我們現(xiàn)在包括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總共可能就是五十多項研究,成果還不夠突出。
這是載人航天的比較,還有無人探測。美國對于火星已經(jīng)成功發(fā)射了15個探測器進行深入的探測。
這個原因何在呢?當然這表示我個人的理解,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確實起步比較晚;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西方對我們一直有一個技術封鎖,高精尖的技術,最尖端的芯片,高精尖的機床設備。先進的材料是不會給我們的,所以技術封鎖我們沒有辦法得到國外的技術,只能自己發(fā)展。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性不夠,我們對科學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還是不夠,主要處于跟蹤還有仿制式發(fā)展,有一點我們改進的成分更多就是我們拿了以后改進的很多。
總歸我們利用國家這次機會大力發(fā)展我們的航天,推動我們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一個邁進。但是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的一個努力,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特別是下一代加入到我們的航天隊伍中,加入到我們的科技隊伍中有利于我們強國夢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