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要了解一個大事件,首先得明晰一個大背景,虎牢關之戰(zhàn)發(fā)生在武德三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0-621年),當時的各大勢力分布圖大致是這樣。簡單來說就是唐據(jù)長安立國,關西川陜之地已盡入囊
要了解一個大事件,首先得明晰一個大背景,虎牢關之戰(zhàn)發(fā)生在武德三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0-621年),當時的各大勢力分布圖大致是這樣。
簡單來說就是唐據(jù)長安立國,關西川陜之地已盡入囊中,王世充立鄭國據(jù)河南,竇建德立夏國據(jù)河北,整個黃河流域上下可說天下三分(至于為什么有些忽略南方某地,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除朱元璋這個掛比能從南到北統(tǒng)一全國外,其他統(tǒng)一戰(zhàn)爭都是由北向南,這關乎許多方面的原因,如地形地勢,武器裝備,人力資源和兵種優(yōu)勢,但總體而言如若北方統(tǒng)一,向南就是時間問題)。武牢關之戰(zhàn)只是唐軍先鄭后夏戰(zhàn)略目標中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下面我們來談談這個戰(zhàn)役。
實際戰(zhàn)略上,唐軍共動用了八萬人左右,而大部分都在包圍洛陽城,在竇建德來之前,王世充其實已僅剩孤城洛陽,且前因糧草被劫,城中缺糧已久,甚至達到了:匹絹值粟三升,布十匹值鹽一升的地步。百姓只能吃得上樹皮草根,王公貴族也只得食粗糠解饑。此時王世充已困守孤城,彈盡糧絕,如若不是仗著城堅炮厲(投石頭的炮,相當于投石機)早就陷落了,而竇建德此時才帶著傾國之兵大約十二三萬,號稱三十萬直奔虎牢關而來。
武德四年三月,竇建德傾國之兵來襲,連下連續(xù)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很快逼近洛陽。同月末,李世民帶著三千五百人(大多是騎兵玄甲軍)和一大堆猛將進駐虎牢。到這時,虎牢關之戰(zhàn)才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我來普及下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常識,首先古代戰(zhàn)爭并非大多數(shù)人想的那樣,戰(zhàn)爭不是打群架,一百個打一個就一定打得過,原因很簡單,你一百人可能一個放學后小巷子就塞得下,可一萬人甚至五萬十萬人,能不能塞得下就得看地形限制了,而且一場戰(zhàn)役同時投放的人力通常都要分為前隊,中隊(本陣),后隊和預備隊,可以的話還有伏兵等,實際上沖上去砍的人有限。不說多了,如果你有兩萬人,都同時投放到戰(zhàn)場中,那可能你的命令根本不能很好的傳達,在一個沒有電話沒有高音喇叭的時代,要前線指揮作戰(zhàn),無非就是軍旗變化,擂鼓鳴金,傳令騎兵等方式,如果那是個陰天,就更難了。其次是軍隊的后備問題,一個用于作戰(zhàn)的萬人隊,通常需要超過一倍的后勤人員,特別是駐軍某地,需要的后勤人員就更多(急行軍相對少一些),這包括吃喝用度的消耗,武器裝備的更換和修理,還有生產的廢物垃圾的轉移和處理等,如果你只帶了一萬人出來,那么能投放到戰(zhàn)場去的一般都不會超過三分之二。最后是士氣問題,戰(zhàn)爭并非大家想的那樣,打敗了就會全軍覆沒,實際上除非屠城和坑殺,通常失敗的一方軍力損失大致都在三成左右,比方一萬人部隊,損失超過三千,那么就極可能士氣崩潰,全線潰敗了。而戰(zhàn)后計算損失的時候,大多不是被斬殺,而是潰敗的軍士無法收攏再集結,但也會算到損失里。所以這三千五百人玄甲軍特種部隊只要不是拉開到平原上和竇建德的主力部隊剛正面,也不會就真的沒得打。
虎牢關之戰(zhàn)開始的時候,李世民就表現(xiàn)出一副真命天子的霸氣,數(shù)騎就敢去窺探敵營(同樣的事,知名帝王好像就趙匡胤也算近似干過一次),而且被人家數(shù)千人追趕還能獨自殿后,時不時還對后面放兩冷箭干翻幾個,至于為何這么屌,大家當李世民是開高達的吧。
由于李世民是據(jù)險而守,竇建德強攻不下只有在關下列陣求戰(zhàn),就這樣雙方相持了近月。建德自滎陽西上,筑壘于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余日——《舊唐書·太宗本紀》 (下同) 而且李世民還時不時暗搓搓的出去打個埋伏和騷擾,拿了兩場小勝。
到了相持階段,竇建德大軍西來,未能速勝的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了,史書中的記載是:諜者曰:“建德伺官軍芻盡,候牧馬于河北,因將襲武牢。 連諜報份子都插滿了,所以人多未必是好事啊!這句話話的意思就是,竇建德聽說唐軍沒得吃的了,所以在黃河以北放馬,準備在武牢關決戰(zhàn)。而李世民知曉敵情后,頓時心生一計,自己去派人渡過黃河也去放馬,自南而向廣武誘使竇建德出戰(zhàn)。而竇建德果然盡起兵士傾巢而出,北靠黃河,西臨汜水連綿二十里而來。不過竇建德估計平時也沒遇到正經對手,手下素質不高,大戰(zhàn)在即進軍而來卻喧囂鼓噪不堪。史料中記載有一段李世民評價竇軍的話,充分體現(xiàn)了李民生作為一名優(yōu)秀戰(zhàn)術家的素質:太宗將數(shù)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后破之。 這里的賊說的是竇建德,就是說他驕狂自滿,自視甚高,軍隊雖多卻軍容不整毫無組織紀律。沒有把我和玄甲軍放在眼里,我們只需要不鳥他,等他三而竭,欲要自退的時候出去追擊并能全勝。
事實確如李世民估計,竇建德仗著人多,壓根沒把幾千人的守軍放在眼里,不過關隘險峻,不便強攻,便列陣于關下(其實每次我讀到這都不太明白,竇建德這到底怎么想的,在這種險隘的關卡,人多未必是優(yōu)勢,還要攤開來擺弄擺弄,難道真是原來的對手都太菜雞,打起來都是你列好陣我擺好隊雙方對沖互剛么)。就這樣過了半天,竇軍前陣都已疲敝不堪(廢話一直要防著人家出來打,肯定累?。?,已經出現(xiàn)軍容不整頗顯亂象,遲疑著想后撤了。史書中是這樣寫的: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饑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 謹慎的李世民還叫宇文士及帶領三百騎兵去試探敵陣,讓他們自西向南奔馳而過,言道如若敵軍不動就繞行返回,如果敵軍動了,我們則可以出擊了??赡苁情e了大半天的緣故,竇軍果然動了(由此也可見確實軍容不肅)。這次李世民又領著玄甲軍身先士卒出擊,說實話這種主帥沖前面的情況,一般而言,都會對下級造成極大的鼓舞,且唐軍又是以逸待勞,竇軍卻是疲敝不堪,剛又亂動生出亂象,正是千載難逢的戰(zhàn)機。而且李世民也非常清楚,敵軍勢大,這時候如果去沖沖前陣或者打打側翼什么都無濟于事,不能動搖竇軍根本,所以他直接帶著人就往本陣沖了。相傳此時竇建德的朝臣正在朝謁,所以來不及整列,且加上剛才大軍朝著反方向運動過,很快就被李世民沖到了近前。記載: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 這時候就看出精銳騎兵的強大沖擊力了,竇軍本陣幾乎都是步軍,李世民帶著史大奈、程知節(jié)、秦叔寶、宇文歆等拉起旌旗來回進出沖擊,敵人根本沒法阻止有效的反擊(誰叫在本陣呢),剛剛朝著南邊運動的前軍看到后方本陣全是唐軍的旌旗,頓時士氣全無開始潰敗,至此大局已定(上面關于常識方面已說過,其實這很科學,也很清真~)。此一役,斬殺三千余人,活抓竇建德。記載: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后,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余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于陣。
嚴格來講,雖然唐軍的戰(zhàn)力要遠高于竇軍,且占據(jù)例如地利和人和(智力)等多方優(yōu)勢。但人數(shù)上確實處于絕對劣勢,所以獲勝確有很大運氣成分。且在決戰(zhàn)之前,竇建德賬下就有人進言圍魏救趙之策,即起軍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等,再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因為唐軍也是近乎全國之力而來,這也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在那時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竇建德沒有采納這樣比較間接和冒險的策略也可以理解。
總而言之,冷兵器戰(zhàn)爭單拿軍隊人數(shù)來單純比較都是耍流氓。武牢關之戰(zhàn)好歹還有地利優(yōu)勢,致使竇建德軍不能簡單的一擁而上。比如官渡之戰(zhàn)就更有代表意義。
李世民平定北方大局的時候才二十二三歲。。。。千古明君果然不是白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