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我國古代有哪些軍事家、名醫(yī)? 軍事家:姜子牙、孫臏、吳起、李牧、劉裕、拓跋燾、完顏阿骨打、伯顏、戚繼光、廉頗、白起、孫武、秦始皇、項羽、張良、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
一、我國古代有哪些軍事家、名醫(yī)?
軍事家:姜子牙、孫臏、吳起、李牧、劉裕、拓跋燾、完顏阿骨打、伯顏、戚繼光、廉頗、白起、孫武、秦始皇、項羽、張良、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和劉秀、曹操、宋武帝劉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謝玄、李世民、李靖、李績、李光弼、郭子儀、李晟、黃巢、后周柴榮、岳飛、成吉思汗、朱元璋、徐達、努爾哈赤、多爾袞和近代的曾國藩、左宗棠。
我國古代十大名醫(yī)
針灸之祖———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xiàn)存《內經》即系托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y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秦,名越人,戰(zhàn)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妒酚洝?zhàn)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后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yī)圣———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yī)學的倡導者———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后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疤煨邪l(fā)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藥王———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y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藥”獻給皇上,偷跑了。監(jiān)視他的人謊報采藥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藥王。
兒科之祖———錢乙 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藥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jù)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tǒng)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范例。
法醫(yī)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yī)文著。
藥圣———李時珍 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yī)書800余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共1758種。
《醫(y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yī)院院判?!夺t(y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y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yī)醫(y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二、古代管理軍事的機構有哪些?
古代管理軍事的機構是兵部。
兵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
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庫部。凡將出征,告廟,授斧鉞;軍不從令,大將專決,還日,具上其罪。
凡發(fā)兵,降敕書于尚書,尚書下文符。放十人,發(fā)十馬,軍器出十,皆不待敕。衛(wèi)士番直,發(fā)一人以上,必覆奏。諸蕃首領至,則備威儀郊導。凡俘馘,酬以絹,入鈔之俘,歸于司農。
兵部主事四人,職方主事二人,駕部主事二人,庫部主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職方曰司城,駕部曰司輿,庫部曰司庫。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寶十一載曰武部,駕部曰司駕。
有兵部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職方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駕部令史十人,書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庫部令史七人,書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擴展資料:
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為大司馬,統(tǒng)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于現(xiàn)在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明代兵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后勤部長的總稱,明清兩代,因為兵部下轄4部門,當時各分管各地駐軍的糧草,軍隊的調動以及軍隊官員的任命還有一個類似參謀部的衙門。
兵部的歷史背景
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于三國魏五兵制。兩漢尚書職務本不涉軍事。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郎。
駕部有時亦設尚書。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職權則不盡相同。
三、古代的軍事家有哪些?
孫臏也因為“田忌賽馬”“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灶之計”,成為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
戚繼光:杰出的軍事改革家抗倭名將
姜尚。姓名: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生卒:前1156-前1017年,壽至139歲。尊稱:“太師”武官名,“師尚父”。
四、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有哪些?
第一,到了商代以后才作戰(zhàn)逐漸以車兵為主,軍事思想萌芽。
第二,軍事思想逐漸成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戰(zhàn)爭頻繁,戰(zhàn)爭規(guī)模不斷擴大,軍事技術不斷提高,武器也不斷改進,鐵質兵器開始出現(xiàn),攻城的云梯也運用于戰(zhàn)場。戰(zhàn)爭觀形成,也出現(xiàn)了戰(zhàn)爭指導思想,涌現(xiàn)出孫武、孫臏等杰出軍事理論專家,各種軍事著作紛紛問世《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及《三十六計》等就是杰出代表。
第三,封建制度上升時期的軍事思想,繼續(xù)發(fā)展,我國經歷了秦,漢,三國、晉,隋,唐是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上升階段。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zhàn)爭力量的主角,也出現(xiàn)了水師。涌現(xiàn)出大量軍事家,劉邦、韓信、諸葛亮、周瑜、曹操等一大批軍事天才粉墨登場。軍事思想:趨向完善,成熟,比較著名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即使軍事著作,又是政治綱領。
第四,封建社會后期,軍事思想體系完善,這一時期,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鹌髦饾u普遍使用,戰(zhàn)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紅衣大炮就是這時候登上歷史舞臺。岳飛、韓世忠、劉伯溫、袁崇煥就是杰出代表。軍事思想體系化,并確立了兵書的正統(tǒng)地位。
中國的軍事思想萌芽、成型較早但其局限性還是非常明確的。1、由于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近3000年的軍事歷史,但始終沒有擺脫“冷兵器”。2、我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是只圖疆域自保,很難圖得海外疆域,不具備擴張性。3、主要軍事思想只是發(fā)展陸權,沒有重視自己的海權,到了近代就落后西方好幾個身位。4、君主作為最高的軍事首領,其軍事思想都在君主控制之下,導致近代軍事體系形成較晚。
五、中國古代有哪些基本軍事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⒈重戰(zhàn)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zhàn)爭是關系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zhàn)思想。即慎重對待戰(zhàn)爭,不輕易言戰(zhàn)?!秾O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zhàn)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zhàn)的思想,并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zhàn)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zhàn)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中國古代形成了以仁為本的戰(zhàn)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zhàn)爭支柱——以仁為本?!端抉R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比收呤谷擞H,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zhàn)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zhàn)爭準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六、中國古代軍事有哪些缺陷和不足?
中國古代的王朝有兩種,一種是由外來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另一種則是中原的漢人自己建立的。我們分別來研究一下。
那些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軍隊衰敗的速度往往都很驚人,同時,理由也很簡單:環(huán)境改變了,原本辛苦游獵放牧的窮人,現(xiàn)在都變成了高高在上的貴族,墮落自然很快就會出現(xiàn),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會直線下降。最多經過一代人的時間,原本橫掃天下的鐵騎就會變成好吃懶做的廢物,這個已經形成了規(guī)律,無法改變了。
我們重點來研究一下中原漢人王朝的軍隊是如何衰敗的。
漢人王朝的軍隊都是由普通農民組成的,他們當中除了極少數(shù)人之外,是沒有飛黃騰達的機會的,因此不存在腐化墮落的問題。
但是漢人王朝的軍隊也會衰敗。一些漢人王朝建國早期,其軍隊都是從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戰(zhàn)斗力絲毫不遜色于游牧民族,甚至能將游牧民族擊潰,一直打到色楞格河流域那里去“封狼居胥”。
然而,這樣強大的軍隊也會墮落腐朽,只是速度比游牧民族要慢得多。一般來說,到了王朝中期,對外就只能以防御為主,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了。到了王朝末期,則是內外交困,刀兵四起,原本能輕松平定的農民起義都對付不了了,王朝的軍隊在各個戰(zhàn)場上屢戰(zhàn)屢敗,最后直到整個王朝的滅亡。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應該與以下幾個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兵制
熟悉中外歷史的朋友們會注意到,在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那樣的雇傭兵群體。像騎士、武士這樣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階層,他們可以通過父子、師徒之類的關系很好地傳承戰(zhàn)斗技藝,保持戰(zhàn)斗力。這樣做也是他們謀生的需要,如果他們自己不能打仗了,那也沒人會雇傭他們。
但是這種情況只能在古代歐洲、日本那樣四分五裂的局面下才會產生,在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的背景下,封建統(tǒng)治者是不會容忍一個武士階層存在,那對于封建統(tǒng)治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此,中國古代的軍隊來源于歐洲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古代的士兵來源只能是普通的農民,而具體的兵制從先秦時期的兵民一體制度,逐漸演變成了征兵制、軍戶制,以及募兵制等各種形式。
各個封建王朝早期,大多采取軍戶制度。雖然歷朝的名稱不同,但性質是一樣的。朝廷選擇一些農民為“軍戶”,在賦稅徭役方面給予優(yōu)待,而軍戶們平時在家種地,一旦有戰(zhàn)事需要,就自備武器參加軍隊。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國家省了很多錢,用不著花費龐大的軍費來養(yǎng)活軍隊。但是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不能持久。因為軍戶們要繁衍生息,子女的人數(shù)多了,原本由父親留下來的享受賦稅優(yōu)待的田產分到各人頭上就微不足道了。很多軍戶就開始逃避兵役,有的甚至全家逃亡,時間久了,軍戶制度就難以維持了。
因此,歷代王朝中后期在軍制方面都會改為募兵制,也就是雇傭兵役制度,當兵是可以領軍餉的。
這樣做自然就不愁兵源了,但是國家卻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再加上歷代王朝都普遍腐敗,軍餉被侵蝕貪污的比例非常高。如此一來,國家的財政負擔就更加沉重。
由于難以負擔高昂的軍費,所以歷代王朝在中后期往往都會出現(xiàn)只有少數(shù)邊防軍才有戰(zhàn)斗力的情形。因為這些邊防軍經常需要打仗,軍餉必須充足。而內地的駐軍由于沒有戰(zhàn)事,所以欠餉嚴重,部隊的戰(zhàn)斗力十分低下。一旦遇到農民起義常常是一觸即潰。
可以說歷代封建王朝在兵制的制度設計方面就有問題,同時又無法克服自身腐敗的頑疾,如此一來,軍隊的衰敗就是必然會發(fā)生的事情了。
(二)將制
負責指揮軍隊的將領是如何提拔的,這對于整個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古代的軍官選拔制度也是有著嚴重的缺陷的,并且也是導致軍隊逐漸衰敗沒落的重要因素。
中國古代早期的王朝,一般都是由貴族充當軍隊的將領。但是貴族這個階層并不能保證總是能夠涌現(xiàn)出軍事人才。因此,歷代王朝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都不得不從普通士兵中選拔將領。
在戰(zhàn)爭的條件下,這樣選拔將領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個王朝出現(xiàn)了長期和平的環(huán)境,這種選拔制度就弊端叢生了。
由于沒有實戰(zhàn)鍛煉,同時也沒有嚴格的選拔標準,所以被提拔的將領往往都嚴重不稱職。有的將領只會?;茏樱械膶㈩I完全靠著花錢買官,這樣的人很快就會將整個軍隊的素質拉下來,讓軍隊的戰(zhàn)斗力快速流失。
另外,普通士兵中那些在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的將領雖然很能打仗,但是由于他們文化水平低,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封建禮教教育,所以對于王朝的忠心程度很不夠。一旦有機會,這些將領就會變成軍閥,反過來威脅到王朝的生存。所以宋朝以后,開始文官掌軍,解決了軍隊的忠誠問題,但是戰(zhàn)斗力下降的問題卻始終都沒有能夠得到解決。
其實,要想在和平的時期維持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普及軍校教育。軍校可以把普通的平民變成專業(yè)的軍事人才,還可以讓畢業(yè)生們都樹立起忠誠的觀念。是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正確的途徑。
然而,在中國古代由于重文輕武習氣一直綿延不絕,所以千百年來竟然無人想出設立軍校這樣的辦法,北宋時期曾經曇花一現(xiàn)地設立過“武學”,但是存在的時間很短,這項制度很快就消失了。直到十九世紀末,滿清當局才在西方的影響下設立了“武備學堂”。而這時距離世界上最早的英國桑德赫斯特陸軍學校建立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多年了。
(三)理論
按理說,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是很豐富的,歷代的軍事理論家、軍事實戰(zhàn)家都層出不窮。但是中國古代在軍事理論研究、軍事知識的普及與傳承方面也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同樣也是軍隊衰敗的因素。
仔細研究一下中國古代的兵法,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包括《孫子兵法》在內,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家們大多研究的都是戰(zhàn)略層面高大上的東西,而對于戰(zhàn)術層面,具體應該如何作戰(zhàn)、如何訓練、如何保證后勤,如何進行軍隊的日常管理等等,研究的就很少,也很膚淺。
中國古代雖然也有關于戰(zhàn)術層面的兵書,比如宋朝的《武經總要》,明代的《武備志》等等。但是這些書,只能算是文獻匯編一類的著作,只是曾公亮、茅元儀這些文人把他們能夠搜集到的軍事方面的文獻都匯總到了一起而已。
這樣的類書由于其內容未經選裁,雜蕪不精,所以只具有文獻價值,沒有軍事上的實用價值。像《武經總要》里記載了大量封建迷信的東西,像這樣的書當然是不能直接拿來指導軍事實踐的。
真正有價值的、包括戰(zhàn)術層面研究的古代兵書是很少的,只有像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還有曾國藩在軍事方面的諸多論述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軍事理論著作,可惜他們兩個人的著作并沒有被當做正規(guī)的軍事教材使用,而像戚、曾這樣的既會實踐,又善總結的卓越人物實在是太少了。
中國古代軍事領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有文化的人基本不打仗,打仗的人基本沒文化。
文人們由于缺乏實踐,所以只會空談。談起戰(zhàn)略問題頭頭是道,但是如何把這些高明的戰(zhàn)略落實,他們卻束手無策。
軍人們由于沒有文化,所以盡管有些人具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但是卻總結不出來,無法形成理論的東西。如果有經驗的將領一直領兵倒還好些,可是一旦他退位而去,整個軍隊的戰(zhàn)斗力便會瞬間下降。
以上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便是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軍隊總是無法保證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這其中既有封建王朝自身的經濟、政治規(guī)律的限制,也有傳統(tǒng)上封建統(tǒng)治者重文抑武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才會使我們看到中國古代興衰無常、更替頻仍的復雜景象。
七、健身器械有哪些,有氧器械,無器械和有器械?
一、有氧器械1、跑步機2、動感單車3、磁控動敢單車4、立式磁控健身車5、臥式磁控健身車6、橢圓機7、登山機8、水阻劃船器二、力量器械1、坐式雙向推胸訓練器2、坐式肩搏后展訓練器3、坐式高拉訓練器4、45°三頭屈伸訓練器5、腿部推瞪訓練器6、背肌訓練器7、腿部內彎訓練器8、仰臥舉肩訓練器9、肩部訓練器10、旋轉訓練器11、坐式換船訓練器三、多功能訓練器1、史密斯訓練器2、飛鳥訓練器3、360多功能訓練器四、自由力量器械1、劃船機、啞鈴平凳、可調亞玲平凳、推肩椅、二頭機架、手把架2、深蹲架、健腹肌、拉筋機、杠鈴桿架、杠鈴片架、可調腹肌板、羅馬凳、啞鈴架、舉重架
八、古代軍事科技書籍?
《間諜與戰(zhàn)爭》,《中國古代的軍事》等
九、軍事報紙有哪些?
我看得比較多的是《國防時報》和《中國國防報》,有時也看《參考消息》的一份內刊,見得多的一些報紙經常都是內容很水,很多內容就跟一些論壇內容一樣沒什么值得參考的。
《中國國防報》可以說是《解放軍報》的民用版,內容好,《國防時報》原本內容挺好來,有一段時間廣告太多,后來少了,不知道現(xiàn)在怎樣
十、軍事圖書有哪些?
期刊雜志就不說了
1.戰(zhàn)略基礎方面,建議以下幾本:《易經》、《孫子》、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馬漢的《海權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戰(zhàn)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爭史與毛澤東軍事思想》
2.戰(zhàn)爭史方面,國內的主要靠幾部史書,像二十四史。國外的推薦:阿徹瓊斯的《西方戰(zhàn)爭藝術》、凱撒的《高盧戰(zhàn)記》、李德哈特整理的《隆美爾戰(zhàn)時文件》、曼斯坦因的《失去的勝利》、還有個《外國著名戰(zhàn)爭戰(zhàn)役》作者忘了,像是俄國人寫的
3.其他的,推薦:杜普伊的《武器和戰(zhàn)爭的演變》、國內某個出版社的《現(xiàn)代兵器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