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神舟十三的三位英雄飛行時間最長但狀態(tài)卻比之前都要好,這充分證明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愈發(fā)成熟,航天事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為中國航天事業(yè)默默奉獻的所有航天工作者致敬。
4
神舟十三的三位英雄飛行時間最長但狀態(tài)卻比之前都要好,這充分證明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愈發(fā)成熟,航天事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為中國航天事業(yè)默默奉獻的所有航天工作者致敬。
4月16日,在軌航行183天的中國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順利返回地球,實現(xiàn)了中國最長在軌航行、最多在軌人數(shù)的記錄。中國航天發(fā)展從無到有、由大至強、越來越好,無不體現(xiàn)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取得的驚人進步。
從這次載人航天的運行軌跡來看,自10月15日神舟十三飛船發(fā)射至10月16日,三名宇航員就順利進入天宮核心艙。經過5月多月的在軌飛行后,從3月份開始,三名航天員就開始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打包裝備、鍛煉身體,可謂準備充分。因此三名宇航員返回地球時,精神狀態(tài)較之以前的宇航員更好的原因之一。
據(jù)報道,神舟飛船脫離天宮號以后,要進行一系列復雜的變軌姿勢調整等操作,最長時間長達28個小時;同時還要經歷8分鐘進入地球大氣層黑障的艱巨考驗。但這次神舟十三號返回共計耗時僅9個小時,這對宇航員身體承受能力、精神狀態(tài)和意志來說考驗就相對不大了。但相比俄羅斯和美國的返回時間只要5個小時,我們與之差距也越來越小了。這也是宇航員精神狀態(tài)較之以前更好的原因之二。
千尺之臺,起于累土。經過幾十年航天事業(yè)探索與發(fā)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經驗是越來越嫻熟,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假以時日,超過西方航天指日可待。希望中國航天人再接再厲、再立新功,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宇宙蒼穹、星辰大海。
很明顯,這是中國技術的進步的結果
對比一下神州十二號,整個回歸過程長達28個小時
飛船返回艙有點像一個衣柜,人要穿宇航服蜷縮在里面,里面還有大量需要帶回來的東西,宇航員不怎么能動,吃喝拉撒都很費勁,如此情況下28小時,這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什么情況,可想而知。
而這次只用了9個小時,這是非??斓?,當然,離俄羅斯聯(lián)盟號四五個小時就返回還是有差距,當然美國的龍飛船也需要十幾個小時返回。
真正的返回過程其實45分鐘,主要耗時在前期調整軌道,這個軌道調整以后會更短時間,但是返回過程,我理解差不多了,主要是183天的軌道飛行,航天員的身體技能下降,不能再承受9個G的加速。
另外我們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在軌飛行經驗
人類到太空中身體技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流失水分,鈣質,導致返回的過程中身體感覺重量增加,因此很長時間難恢復,因此,現(xiàn)在的航天員需要在空間站中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以緩解體能退化。
但是吧,這個和地面健身還不太一樣,未來,會更科學更合理的進行鍛煉,保持航天員的狀態(tài)。
畢竟空間站是長期在太空中運行,需要考慮長期任務。
不過在我的理解中,應該感謝錢學森當年做出的戰(zhàn)略選擇——即中國應該走宇宙飛船的路線,而不是航天飛機
當年似乎所有人都認為航天飛機是未來主要發(fā)展方向,甚至連蘇聯(lián)也在搞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主要是拼材料,尤其是隔熱材料,這個比較難,原本設想的航天飛機應該像普通客機一樣反復使用并沒完全實現(xiàn),錢學森敏銳的感覺到搞航天飛機應該是后面的事,先搞宇宙飛船。
我個人認為,錢學森對中國人的優(yōu)勢理解極其精準——中國人擅長精巧的設計
不同國家的文化在科學技術上表現(xiàn)有差異
美國人擅長開拓新的領域,鉆研新的技術概念
而俄羅斯人善于打開新的腦洞,以匪夷所思的腦洞來解決問題。
而中國人善于更精巧的解決問題,例如空間站,吸取了蘇聯(lián)和國際空間站的優(yōu)缺點,非常精巧有很多精巧的設計。
例如空間站的機械臂,十分精巧,令人震撼
而之前的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其結構之精巧,著實讓人驚嘆。
如果你在武器軍備上觀察,就更能感覺到中國人設計的東西更精巧,更合理,和美俄風格迥然不同。
空間站其實技術本身不復雜,但這種精巧正好是中國擅長的。
最后
不過我想未來還是會有航天飛機的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宇宙
月球基地站
火星基地站
火星空間站
太陽觀測站
深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