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航天員在太空怎么生活的?宇航員空間站工作生活大合集https://www.zhihu.com/video/1395177006187909120也就是工作,吃飯,運動,娛樂,睡覺,只不過是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方式有所不同,
一、航天員在太空怎么生活的?
宇航員空間站工作生活大合集https://www.zhihu.com/video/1395177006187909120也就是工作,吃飯,運動,娛樂,睡覺,只不過是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方式有所不同,全都是重要的實驗,為以后科學家上空間站做各種基礎準備。最近中國空間站的各位宇航員就任務要求在做各種艙內場外的工作,拆“快遞”,安裝各種設備,出倉檢查裝儀器。
二、航天員駐留太空排名?
上過太空航天員數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國,山姆大叔總共將多達346名航天員送上過太空,展現出了頭號太空強國的實力。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便開展了對太空領域的探索,于1958年成功發(fā)射了本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探險者1號”。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美國太空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歷史性的實現了人類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載人登月的壯舉,先后制造出了5架航天飛機,率先完成了對載人航天器的迭代。載人航天技術的發(fā)達,也讓美國送上了數百位航天員到太空,完成空間站實驗、太空行走以及登月考察等太空任務。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當時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太空探索成就,主要是得益于跟前蘇聯開展激烈的太空博弈。
第二個國家為俄羅斯,包括其前身蘇聯在內,俄羅斯迄今一共有125名航天員上過太空。前蘇聯是20世紀唯一一個能跟美國抗衡并在很多方面不落下風的太空強國,它于1957年搶先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成功,在1961年又領先于美國成功發(fā)射載人宇宙飛船并率先實現了航天員的太空行走。進入60年代后,蘇聯在太空領域全方位開花,發(fā)射了全世界國家中最多的2000多個各類航天器,多次對包括金星在內的近地天體進行登陸探索,自然也將大批航天員送入了太空。俄羅斯師承其航天衣缽后,因經濟衰落和美國的各種制裁,在探索太空上顯得非常吃力,至今仍舊以吃前蘇聯的航天老本為主。
拍第三的為我國和日本,各自均送上了12名航天員到太空。日本雖然在航天員數量上持平了我國,甚至上太空的時間更早于我們,但卻在航天技術方面要落后我國一大截。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國成功發(fā)射了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將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了太空。接下來的神六、神七到今年的神舟十二號,用自主研發(fā)的國產載人飛船累計將12名航天員送上過太空。然而日本并不具備載人航天的能力,它的12名航天員全部是搭乘美國載人航天器升入的太空,所以不僅無法代表日本航天技術的段位,更加不能同十多次成功發(fā)射載人飛船探索太空的我國相比。
排名第四的國家是德國,一共有11名航天員上過太空,而緊隨其后并列第五的則為法國和加拿大,各自有著10名航天員進入過太空。這三個歐美國家的情況跟日本較為類似,都是借助美國和俄羅斯的載人航天器完成的太空探索。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等十多個西方國家加入了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其中每個國家在國際空間站都擁有供自己研究的太空艙。而目前全世界僅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能自主發(fā)射載人航天器,所以德國和法國這些國際空間站成員的航天員要進入太空進行探索,就只能借助其帶頭大哥美國的載人航天飛機升空了。因此目前世界上處在太空強國第一梯隊無可爭議的只能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
三、航天員太空如何對話?
航天器外沒有空氣,航天員穿著笨重的航天服,肯定不能正常通話,就需要借助通訊設備。畢竟,艙外航天服如同一個縮小版宇航船。要不然,翟志剛進行太空行走,就無法與同伴取得聯系了。
航天員在航天器內不僅不用穿笨重的航天服,還可以正常交流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穿的很隨意,說話自然沒有問題,跟地球上沒有什么兩樣。航天員又是如何做到呢?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航天器的“保護傘”環(huán)控生保系統。
環(huán)控生保系統全稱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旨在模仿地球大氣環(huán)境,令飛行器內的大氣壓力、大氣成分、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都接近地球的大氣水平,從而維持宇航員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環(huán)控生保系統分為兩大類,即非再生式環(huán)控生保系統、物化再生式生保系統。前者適用于一個月左右的短期近距離載人航天飛行,后者則可以滿足一個月以上的中長期、近距離載人航天飛行需要。
航天器依靠環(huán)控生保系統,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生成水和氧氣。至于食物,在發(fā)射之前已經補給完畢,足夠航天員食用。航天員得益于環(huán)控生保系統,可以在航天器內像在地球上一樣工作生活。
了解環(huán)控生保系統之后,再來看看航天員如何在航天器內說話,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對此,神舟十號機組人員、中國太空教學第一人王亞平指出:聲音要大說話要慢。這又是為什么?
航天器是一個綜合性的保障系統,內置各種機械設備,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加之,航天器24小時不間斷運行,發(fā)出噪音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可以體驗一下,身處噪音特別大的機房中,輕聲細語的去說根本是不行的。同理,航天員在航天器上工作,細節(jié)是重中之重。說話聲音大就是為了讓同事聽清楚,不至于因信息傳達不通暢導致事故。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取得長足發(fā)展,航天器設計更人性化,從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內部設計就能看出來。像王亞平這樣的情況,或許在今后的航天任務中會得到有效改觀。
航天員之所以說話速度慢,主要還是因為失重。航天員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中,如同一條魚在水里游,處于漂浮狀態(tài)。航天員的行為模式就會發(fā)生變化,行動也就會變慢,進而導致說話速度比在地球上的語速要慢。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盡管航天器的環(huán)控生保系統可以模仿地球大氣,可跟地球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航天員的肺活量自然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說話速度慢,即能保證對方準確的聽懂自己說的什么,也能節(jié)省體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四、航天員在太空怎樣生活?
航天員在太空的生活與地面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無重力環(huán)境。太空是一個失重狀態(tài),航天員在空間站和飛船內漂浮并漂移。日常活動和生活起居都需要在無重力情況下進行,這需要長期的訓練和適應。
2. 狹小封閉的空間??臻g站和飛船提供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航天員需要在狹小的模塊內生活,這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和心理影響。
3. 自給自足的生存系統。空間站擁有生命支持系統,為航天員提供氧氣, removes二氧化碳,控制溫度和濕度,過濾水等。這些系統的穩(wěn)定運行對航天員生存至關重要。
4. 特制的食品和衣物。航天員食用 retractable 食品和衣物,以適應失重環(huán)境。食品以吸收為主,衣物需要扣緊安全帶等。洗漱用品也采用無液體的方式。
5. 嚴格的作息時間??臻g站生活跟著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航天員的睡眠、醒來、工作和休息時間都嚴格規(guī)定,以確保生理鐘的穩(wěn)定和工作效率。
6. 定時的科學實驗和維修。除了個人起居,航天員還需要定時進行空間站監(jiān)控、儀器維修和各種科學實驗,確??臻g站的正常運行和各項任務目標的完成。
7. 與地面交流。航天員通過無線電和視頻與地面人員和家人交流,并接受工作任務和心理支持。這對抵消太空環(huán)境的孤獨感和壓力產生重要作用。
所以,雖然太空生活有許多不便之處,但 40 多年來,眾多航天員已逐漸適應并掌握了長期在模擬失重環(huán)境工作生活的能力。航天生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空間技術的進步,但最關鍵的還是人的適應與變化的能力。這也是航天員選拔和培訓的重要考量因素。
五、太空航天員同居嗎?
太空航天員不是同居的。
太空航天員由于分工不同,有男也有女,但是休息的時候每人一個休息艙,因此都有各自的私人空間,互不干涉,所以太空航天員不是同居的。
中國航天員,指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中國人員,航天員也叫宇航員。航天員的分類,按職業(yè)性,分為職業(yè)和非職業(yè)兩類,按任務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航天員是開拓太空之路的先鋒,作為一名航天員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高深的學識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優(yōu)秀的環(huán)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
六、航天員太空可以洗澡嗎?
航天員在太空是無法進行常規(guī)的洗澡行為的。在太空中,水會形成團塊而不是形態(tài)穩(wěn)定的液體,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洗澡時水無法被引力吸附在身體表面,而是會漂浮在空中。同時,由于太空艙內的空間有限,所使用的水量也會從技術上限制航天員進行水洗的行為。因此,航天員在太空中會選擇使用濕巾進行清潔以保持身體的衛(wèi)生,也會使用一些特殊的洗發(fā)水、香皂等化學用品來洗頭、祛味。但要注意,過于消耗水資源可能會影響日后航天計劃的計劃,航天員必須妥善使用水資源。
七、航天員飛入太空的意義?
人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工作,這就是載人航天。航天員所乘坐的航天器就是載人航天器。
蘇聯于1961年4月12日發(fā)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美國于1962年2月20日發(fā)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這兩個國家在發(fā)射載人飛船之前,都進行過多次無人飛船發(fā)射試驗。
眾所共知,航天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眾多的益處。如果有了人在太空活動,就可使航天技術如虎添翼,充分發(fā)揮人的智慧與技能,解決無人在太空活動的航天技術上一些難題。人有獨特的能力,如應急的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的維修及調控功能。人有知覺和感覺,如視、聽、觸和運動感覺、有冷、熱、嗅覺和平衡感等。人對信息處理和觀察外界變化非常主動,還有認識能力,以及聯想、總結、分析和綜合記憶力等,其中有些是“電腦”不能代替的。人的控制和運動能力是載人航天中主要活動之一,包括力量的產生和運用、運動速度的控制、自發(fā)力控制和連續(xù)調整控制等,這些都對空間的操作活動有決定意義。即使一切都是自動化、智能化,也離不開人的介入,如虎添翼的道理就在于此。
八、航天員在太空探索什么?
宇航員在太空的活動探索包括:
1、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研究人在空間飛行過程中的反應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經受住飛船起飛、軌道飛行時以及返回大氣層時重力變化的影響,研究人在太空環(huán)境中長期生存所必須的條件與設備;
2、進行微重力實驗:多年來,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大量的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其目的是利用空間獨特的微重力條件,在無重力干擾的情況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產出地面所無法生產的各種材料;
3、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試驗:利用微重力促進生命進程研究及對微重力環(huán)境如何影響地球上生物機體的形成、功能與行為研究的重量生物學研究,對暴露在空間高能環(huán)境中的生物體損傷與防護研究的輻射生物學研究。
九、航天員還有誰沒上太空?
陳全,趙傳東,潘占春,李慶龍,吳杰
你可能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但他們也是當之無愧的航天英雄?!皯?zhàn)友飛,就是我在飛”,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5人未上太空正因有無數堅守的航天人,中國航天才能不斷向星辰大海更深處進發(fā)。
十、航天員在太空怎么寫字?
起初,美國和前蘇聯宇航員執(zhí)行太空任務時使用的都是鉛筆,但在失重環(huán)境下,石墨粉末或折斷的筆尖會四處飄散,可能造成儀器短路或引發(fā)火災。
為此,美國內華達州一家制筆廠研發(fā)了一種能在零重力下使用的圓珠筆,并向美國宇航局推銷,成功獲得后者訂單。2008 年,一支曾隨阿波羅17號宇宙飛船升空的太空筆拍賣出23900 美元的高價,而目前市面上普通的太空筆只要15美元到20美元就能買到。
“中華神七太空筆”是根據太空原理,適應航天員出艙書寫的“特殊用筆”,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第一支在出艙環(huán)境下使用的真正意義上的太空筆。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其在制筆技術上的優(yōu)勢,在中國航天員中心的配合下成功研制出了的太空書寫筆,填補了國內航天技術裝備的空白,并為中國今后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提供了書寫工具。目前,該新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