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欧美手机黄色网址,日本九九精品一区二区,加勒比五月天性色视频在线,一个人看的片免费高清www,欧美αv,成年动漫在线精品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航空名人

中國航空火箭發(fā)展史簡介(中國航空火箭發(fā)展史簡介概括)

作者:admin 發(fā)布時間: 2023-04-28 22:59:16

簡介:】一、火箭科技發(fā)展史? 火箭是歷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國古代的火箭就是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紹定5年(約公元1232年)宋軍保衛(wèi)汴京時。便已用來對抗元軍,后來火箭技術經由阿拉

一、火箭科技發(fā)展史?

       火箭是歷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國古代的火箭就是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紹定5年(約公元1232年)宋軍保衛(wèi)汴京時。便已用來對抗元軍,后來火箭技術經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

      18世紀,印度在對抗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zhàn)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武器,獲得良好的戰(zhàn)果。因此帶動歐洲火箭技術的發(fā)展。

      現代火箭誕生自羅伯特·高達德將超音速的噴嘴裝上液態(tài)燃料火箭引擎燃燒室。這種噴嘴將燃燒室中的熱氣體轉成較冷的極超音速噴射氣體,使推進力增加超過二倍,且巨幅地增加了。

       1926年三月16日,羅伯特·高達德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奧本鎮(zhèn)發(fā)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態(tài)燃料火箭。1920年代,美國,奧地利,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意大利,德國及俄國相繼出現研究火箭的組織,192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開始實驗能到達高空及長距離的液態(tài)推進火箭。一群業(yè)余火箭工程師在1927年組成德國火箭學會,而在1931年發(fā)射了一枚液態(tài)推進火箭(使用氧氣和汽油)。

       1931至1937年,最大規(guī)模的火箭引擎設計發(fā)生在列寧格勒的氣體動力實驗室。在充足的資金和良好的人員經營下,Valentin Glushko領導制出100枚實驗性火箭。這項工程包含了再生冷卻,自燃點火以及包括旋轉及雙推進混合設計的噴油器。然而,這項工程由于1938年史大林大清洗使Glushko被逮捕而遭到縮減,同時奧地利教授Eugen Sanger也進行了相似但較小規(guī)模的工作。

        1932年,威瑪防衛(wèi)軍(1935年后改稱德意志國防軍)開始對火箭技術感興趣,由于凡爾賽條約火炮禁令限制德國取得長程武器,當德國近衛(wèi)軍看到了使用火箭做為長程火炮可能性后,開始資助德國火箭學會,但發(fā)現他們的目標純粹只限于科學后,便創(chuàng)建屬于防衛(wèi)軍所有,以赫爾曼·奧伯特為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軍隊領導人的命令下,當時有強烈抱負理想的年輕火箭科學家馮 布朗與二位前火箭學會的成員加入了軍隊,發(fā)展納粹德國用于二次大戰(zhàn)長程武器,尤其后來聲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

       1943年開始,V2火箭開始制造。V2火箭擁有350公里的作戰(zhàn)距離以及搭載1000公斤阿瑪圖炸藥彈頭,此載具與現代火箭只有極少數不同;有渦輪幫浦,慣性導引裝置及其它許多特性。雖然無法欄截它們,但V2火箭無法準確描準軍事目標。

      二戰(zhàn)結束時,俄國,英國及美國軍事及科學人員兢相從佩內明德的德國火箭計劃獲取火箭技術及訓練有素的人員。俄國和英國獲得了一些成果,但美國從中獲益最多;美國獲得了大批德國科學家,將他們帶回美國作為回紋針行動中一部份成員。原來設計攻擊英國的相同火箭被這群科學家用來發(fā)展新技術的載具。V2火箭變成美國紅石火箭,用于早期太空任務。戰(zhàn)后,火箭被用作研究高海拔環(huán)境,無線電遙測溫度及氣壓,偵測宇宙射線及其它研究。這些研究在馮布朗及其它人之下持續(xù)進行。

        另一方面,蘇聯(lián)的火箭研究在科羅廖夫的領導下進行中。從來自德國技術人員的協(xié)助,V2火箭被復制及改進成R-1,R-2及R-5飛彈。原德國的設計在1940晚期被放棄,而這些德國工作人員被遣送回國。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l Isaev的發(fā)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際飛彈R-7彈道飛彈。R-7發(fā)射了第一顆衛(wèi)星,第一個太空人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及行星際探測器。直到今天還在使用。這些火箭吸引了高層政治人物的注意力,投注更多經費于研究中。

        當大眾了解到火箭變成核武器的發(fā)射平臺,而搭載這些武器的火箭載具基本上在發(fā)射后就無法防御后,火箭以洲際導彈的形式在軍事上變得極端重要。

       由于冷戰(zhàn),1960年代成了火箭科技極迅速發(fā)展的的時代,包括蘇聯(lián)(東方號,聯(lián)合號,質子號)及美國(X-20飛行器,雙子星號)以及其它國家的研究,如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最終導致60年代末的土星5號載人登陸月球,使紐約時報收回以前認為太空任務不可能成功的社論。

二、火箭的發(fā)展史?

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通常,運載火箭將人造地球衛(wèi)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完成后,運載火箭往往被拋棄重新墜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lián)用“SS-6”洲際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入近地軌道,從此運載火箭作為航天運載工具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來。前蘇聯(lián)“東方號”系列是世界上第一個航天運載火箭系列,包括“衛(wèi)星號”、“月球號”、“東方號”、“上升號”、“閃電號”、“聯(lián)盟號”、“進步號”等型號,后四種火箭又構成“聯(lián)盟號”子系列火箭。

三、我國火箭發(fā)展史?

一、背景

1953年,我國人民開始執(zhí)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6年,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業(yè)部門。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與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币虼?,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然后組織了數百名科學技術專家,經過反復的討論與研究,最后確立了以原子能,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等新興技術為主的多項重點任務。

錢學森

由于當時的新中國是一窮二白,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因此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響全局的方面,當時的領導層在聽取了錢學森提出的關于我國發(fā)展導彈技術的規(guī)劃設想之后,決定有優(yōu)先發(fā)展導彈與原子能技術。

二、仿制P-2導彈

我國的航天技術是從仿制蘇聯(lián)的P-2導彈開始的。技術轉移是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形式,只要條件成熟,先進的技術就可以通過某些途徑向相對落后的區(qū)域轉移,從而提高接收方的發(fā)展起點。蘇聯(lián)的航天工業(yè)就是從仿制德國的V-2導彈起步的。然后在那基礎上研制出了蘇聯(lián)自己的P-2導彈。20實際五十年代末,那時我國與蘇聯(lián)的關系還不錯,經過一番努力,最終與蘇聯(lián)方面簽訂了火箭與航空方面的援助協(xié)定。蘇聯(lián)向中國提供P-2導彈的實物與相關資料。并派遣一批專家來中國幫助開展仿制工作。

雖說有蘇聯(lián)提供了一些幫助,但是仿制工作還是異常的困難。首先是人才的問題,當時的中國并沒有什么科班出身的導彈研制人員。參與研制的人員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中學畢業(yè)生。他們很多人多學專業(yè)與導彈設計有很大差距,與其說是設計,倒不如說是在學習。另外,蘇聯(lián)在援助上還是有所保留,所提供的資料并不完整,大多數是設計的終端結果,至于導彈設計方面的內容,并沒有多少。不過雖然什么都不會,但研制工作也并沒有單純的依靠蘇聯(lián)的外援,而是確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來學習,消化蘇聯(lián)的導彈技術,努力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也正是這種精神,在后來中蘇關系惡化,蘇聯(lián)半路撤走外援,召回專家的時候,研制人員仍然能堅持的將仿制工作進行下去,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東風1號導彈

第二個難題就是沒有電子計算機。我們知道像導彈這種復雜的工程,下研制中是需要很多復雜的計算的。但當時這些計算全靠手搖計算機來完成。這種計算機計算時先按數字撥動齒輪,每搖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需搖動多次才能完成。而三角函數和對數函數需要查像“辭?!币粯雍竦臄当怼R詮椀烙嬎銥槔?,從導彈起飛積分到關機點,人工手搖計算一次彈道需費時兩個月左右。直到1960年才終于有了一臺電子計算機,可運算速度只有每秒30次。不過有勝于無,總比手搖的快多了,還是為仿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960 年 11 月 5 日,仿制導彈進行了飛行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12 月,又接連進行了兩次飛行試驗,都取得了成功。由此,我國的導彈的仿制設計、制造工藝和原材料全部符合導彈技術條件要求,仿制工作取得成功。仿制工作也使得我國,從火箭制造技術、設計技術、人才隊伍、研制體系的建設等各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火箭研制體系,為轉入自行設計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自主設計“東風二號”導彈

1960年8月,中國進入了導彈自行設計階段。自行設計與仿制有著質的區(qū)別。自行設計需要大量的參考資料.設計資料.試驗資料,而國內當時僅有為數不多的情報資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另外,有關設計參數無法直接借用,必須依賴必要的地面試驗予以檢驗,而地面試驗設施的建立對60年代初期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屬苛求。中國航天開拓者們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堅定地邁出了自行設計的第一步。

東風2號導彈

1964年6月29日,我國自行研制的“東風二號”導彈在酒泉發(fā)射場上點火升空,并獲成功。它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從此走上了獨立研制的道路。1966 年10月27日,在中國本土內又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同年12月,導彈武器系統(tǒng)通過了國家特種武器定型委員會的定型鑒定,而后投入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

四、遠程火箭

東風5導彈全程試驗

1965年,根據我國火箭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運載火箭研究院在各有關部門的協(xié)同和支援下,開始研制中遠程、遠程和洲際多級火箭。我國火箭技術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第-枚洲際火箭的試制生產、地面試驗和總裝測試工作。1971年9月,在我國酒泉發(fā)射場進行了第一次洲際火箭的飛行試驗,獲得了基本成功。它表明我國液體火箭技術又登上了一個新高峰,并為發(fā)射重型衛(wèi)星創(chuàng)造了物質技術條件。

根據火箭試驗的需要,我國決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發(fā)射遠程運載火箭。向太平洋發(fā)射火箭,要求火箭回收艙落點精確,試驗區(qū)封鎖時間短,發(fā)射時間準確無誤。在國防科工委的統(tǒng)一組織下,終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遠程火箭海上試驗前的一切準備工作。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受權向全世界發(fā)出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00、東經171*33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內發(fā)射運載火箭。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發(fā)射的遠程火箭,準確地落入預定海域。

五、“長征”運載火箭形成系列

從仿制到獨立研制,從單級到多級,從近程到遠程,從小到大,我國的運載火箭事業(yè),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研制導彈的技術基礎上,我國逐漸發(fā)展出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一號”是我國在東風四號的基礎上研制的第一種三級運載火箭。其第一二子級即為“東風四號”火箭,第三子級為固體火箭。發(fā)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1970年4月24日首次發(fā)射,一舉成功,從此揭開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它作為我國發(fā)射第一顆衛(wèi)星的運載工具而載入史冊。

長征2號運輸火箭

我國在研制遠程火箭的初期,就把發(fā)射低軌道重型衛(wèi)星的任務列入了計劃。為此,1970年開始了“長征二號”代號兩級運載火箭的研制。經過五年緊張的工作,1975年1月26日22成功地發(fā)射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此后,又連續(xù)發(fā)射了六顆返回式衛(wèi)星,均獲得了成功。

長征三號是為發(fā)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wèi)星研制的。它是上面級采用液氫/液氧發(fā)動機的三級火箭。該火箭具備了可將1400公斤的衛(wèi)星送入遠地點為36000公里的轉移軌道。使我國成 為第五個具有發(fā)射地球靜止軌道衛(wèi)星能力的國家。

1988年和1990年,“長征”家族中又增加了兩個新的成員:“長征四號”和“長征二號E"?!伴L征四號”也是三級運載火箭,1988年9月7日首發(fā)成功, 將一顆實驗型氣象衛(wèi)星“風云一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伴L征二號E”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捆綁了四個助推器而組成的火箭。它是我國第一枚集串聯(lián)、并聯(lián)技術于一體的大型運載火箭。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現長征系列的運載火箭已經經歷了多代的發(fā)展,具體型號已經有十多種,承擔起了我國各種航天活動的發(fā)射任務,新一貸大推力長征五號也在試驗之中。航天技術的成就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上來說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四、中國航空發(fā)展史表格?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騰飛的40年,也是數以億計的中國人開始嘗試、習慣甚至頻繁使用民航體系作為出行方式的40年。

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chuàng)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截至2018年底,中國民航全行業(yè)飛機達6053架,旅客運輸量6.1億人次。其中定期航班總條數4945條,為1950年的412.1倍……

雖然前一段時間,網上有過關于“還有10億中國人沒坐過飛機”的大討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至少目前為止,已經坐過飛機的中國國民總量,已經超過了整個美國;而在中國民航進一步加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民航的總規(guī)模仍將繼續(xù)擴張,在總量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民航大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民航大國不等于民航強國,要想成為名正言順的民航強國,我們需要更齊全、更先進的航空工業(yè),也需要更強大、更有特色的航空公司。

民航起步晚

說到航空公司,分別成立于1988年、1988年和1995年的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和中國南航,是我們繞不開的民航“三巨頭”。有數據統(tǒng)計,在國內坐飛機時,每3張票就有2張來自這三家航空公司。在這三巨頭里面,國航成立最早,承擔的歷史使命最多,是中國民航各種重大節(jié)點的直接“締造者”和“見證人”。中國唯一載國旗飛行的民用航空公司、亞洲唯一航線網絡覆蓋全球六大洲的航空公司、國內第一家推出常旅客計劃的民航公司、國內唯一一家連續(xù)12年入選世界品牌500強的民航公司……這些都是國航背景、能力和使命的直接寫照。

而南航規(guī)模最大,運輸的旅客最多、市場化程度也最高,堪稱中國民航與世界接軌、參與全球競爭的急先鋒。南航擁有飛機數量已超過800架,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2018年運輸旅客1.39億人次,為“一帶一路”沿線最大航空承運人,而且繼續(xù)保持國內民航最好的安全紀錄。

在市場化運營方面,南航是國內第一家運用融資租賃模式引進飛機、第一次完成不間斷跨太平洋延程商業(yè)飛行、第一家與國外航空公司開展代碼共享合作、第一家推出電子客票和網上訂座服務的民航公司。

可以說,國航代表著中國民航的對外形象和綜合實力,而南航則是中國民航的改革先鋒和服務先鋒。兩家公司在競爭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共同成就了如今蓬勃發(fā)展的中國民航市場。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雖然中國民航市場的發(fā)展勢頭非常喜人,但在民航公司的運營水平上,我們仍顯得有些大而不精,和美國民航企業(yè)仍有明顯的差距。

畢竟,按現在中國民航的增長速度,在周轉總量、旅客周轉量、旅客運輸量等關鍵指標上超越美國只是時間的問題。但要在航空公司收入結構和盈利能力進行對比的話,則還有很長的距離需要追趕。

不說國內三大航空公司的營收規(guī)模都不及美國同類型公司的一半,光在凈利潤這一項指標上,美國的達美航空一家公司的數值,就超過我國三大航空公司的總和。

民營航司初露端倪

在三大國有航空集團成立之后,中國民航行業(yè)后續(xù)迎來了很多地方航空公司的加入。

但真正對市場格局帶來新意的,要從民營資本的介入開始。2005年2月,當時的民航總局為奧凱航空頒發(fā)經營許可證,標志著民營航空公司第一次出現在新中國民航市場,同年鷹聯(lián)航空、春秋航空也獲發(fā)許可證,這是首次民營資本作為主體進入具有典型的自然國有資本壟斷性的行業(yè)。

從草創(chuàng)到現在,民營航空公司的發(fā)展一路坎坷。奧凱航空經歷了初期的虧損、中期經營思路的搖擺和公司控制權紛爭之后,發(fā)展成為我國重要的中等規(guī)模航空公司;鷹聯(lián)航空則因經營不善、定位不清,也在經歷了內部紛爭之后,最終被四川航空收購。春秋航空由于一開始就精準定位成“廉價航空”,且創(chuàng)始人相對務實求穩(wěn),反而在機隊規(guī)模和經營質量上非常穩(wěn)定,成為中國民營航空的成功代表。

如今,春秋航空雖然在營業(yè)額上和吉祥航空難分高下,但在凈利潤表現上不僅在民營航空公司里面一枝獨秀,甚至都把中國民航業(yè)的老大哥國航甩在了身后。

2019年上半年,國航凈利潤31億元,凈利潤率為4.8%;春秋凈利潤雖然只有9億元,但凈利潤率達到了11.9%。但實際上,國航每客公里凈利潤是春秋的一倍多,春秋之所以能在總的凈利潤數據上反超國航,是因為春秋在壓縮費用率及靠副業(yè)賺錢上表現得更好。

春秋航空的創(chuàng)始人王正華有句名言:錢一半是賺的,一半是省的。把各種控制成本的手段做到極致,才是春秋這樣一家民營背景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市場上發(fā)展壯大的關鍵。

而在機隊規(guī)模、資產規(guī)模和營業(yè)收入上都遠超春秋的海航,如今的市值僅有277億元,早就把中國第四大上市航司的位置讓給了春秋。這也說明了資本市場對于春秋這種廉航模式的高度認可和經營管理水平的肯定。

所以,雖然在規(guī)模和實力上,春秋航空還無法和三大航相比,但在企業(yè)經營管理的精細程度上,春秋航空已經成為國內所有航空公司的榜樣。

中國仍然是全球最有潛力市場

雖然歷經了40年的高速發(fā)展,但中國民航的發(fā)展?jié)摿驮鲩L空間,仍足以讓全球各路玩家們“眼紅心跳”。

一方面,按照現有的增長率,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將在2025年超越美國;另一方面,按照中國現在的機場建設速度,到2025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規(guī)劃將規(guī)劃建成約 320個,接近美國民用運輸機場總量的60%。

可以說,中國民航在各方面追趕美國的腳步,正越來越快、越來越有力。但要想真正實現對美國民航業(yè)的追趕甚至超越,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在航空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上,我國航企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所以,現階段的中國是毫無爭議的民航大國,但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民航強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規(guī)模上的提升,還有品牌、效率、科技、服務等全方位的追趕。

五、火箭隊的簡介?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tǒng)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于圣地亞哥,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頓?! 「S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勝67負。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勝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后賽。1970年火箭隊27勝55負,1971年40勝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菟诡D人更喜歡看橄欖球,所以火箭隊搬到這里并沒受到多大的歡迎。1976-1977賽季,火箭隊得到了傳奇人物摩西-馬龍。當時火箭隊還有湯姆-賈諾維奇等人,他們以49勝33負取得1977年中區(qū)冠軍,但在東部決賽中敗給76人隊。  1977-1978賽季,湯姆賈諾維奇被科密特-華盛頓嚴重打傷,休息了5個月,火箭隊實力大損,當賽季只有28勝54負。1978-1979賽季,摩西-馬龍平均每場拿下24.8分17.6個籃板,奪得了常規(guī)賽MVP,火箭隊也再進季后賽,但在第一輪就被淘汰。1980-1981賽季,在摩西-馬龍的帶領下,火箭隊再次進入了總決賽,但在總決賽中,拉里-伯德的凱爾特人以4比2勝出?! 』鸺牭牡诙芜M總決賽是在8年之后。1983年和1984年,火箭隊連續(xù)拿到兩個頭號選秀權,分別選中了拉爾夫-桑普森和阿基姆-奧拉朱旺,兩個身高2.10以上球員組成“雙塔”。火箭隊1985年殺入季后賽,但在第一輪就被爵士隊淘汰出局。1986年火箭隊殺入了總決賽,但是這次遇到的是到凱爾特人,又無功而返?! ≈钡?994年,火箭隊才獲得第一座總冠軍獎杯。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在總決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克斯隊。奧拉朱旺戰(zhàn)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3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但衛(wèi)冕冠軍在常規(guī)賽舉步維艱,只取得47勝35負。季后賽也很艱難,首輪戰(zhàn)勝了取得60勝的爵士隊,第二輪以1比3落于給太陽隊,但火箭連下三城。西部決賽,奧拉朱旺大戰(zhàn)常規(guī)賽MVP大衛(wèi)-羅賓遜,火箭隊以4比2戰(zhàn)勝圣安東尼奧馬刺隊晉級。在總決賽中,奧拉朱旺碰到年輕的奧尼爾,火箭隊以以4比0橫掃奧蘭多魔術隊,蟬聯(lián)總冠軍。  此后四個賽季火箭隊常規(guī)賽成績都不錯,但在季后賽總走不遠。1998年皮彭、奧拉朱旺和巴克利組成的陣容也在第一輪就止步。2000賽季火箭隊老的老,走的走,16個賽季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季后賽?! 』鸺犨M行重組,奧拉朱旺也于2001年到了猛龍隊。在2002年選秀大會上,火箭隊欽點來自中國的姚明為狀元,再引入高中鋒。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诵萸蛞绿柎a:  (22) 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  (23) 卡爾文-墨菲(Calvin Murphy)  (24) 摩西-馬龍(Moses Malone)  (34) 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  (45) 魯迪-湯姆賈諾維奇(Rudy Tomjanovich)  歷史:  1967-71 圣地亞哥火箭隊(San Diego Rockets)  1971-今 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  獲總冠軍年份:  1994年、1995年

六、中國火箭燃料發(fā)展史?

回顧中國運載火箭的發(fā)展之路,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fā)射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實現了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lián)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的發(fā)展,在這背后,燃料的發(fā)展不可或缺。

我國火箭燃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1970年發(fā)射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使用了硝酸-27s+偏二甲肼的液體推進劑;

1974~1999年長征二號系列、1972年風暴一號和長征四號系列火箭,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的液體推進劑;

1984~2008年長征三號系列火箭,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氫的液體推進劑;

在長征五號火箭中,采用的是液氧+煤油;液氧+液氫的液體推進劑。

不難看出,液氫和液氧已經成為當前火箭燃料主流。它們的優(yōu)勢在于,燃燒效率很高,燃燒產物是水,所以無毒無腐蝕。但它們的劣勢則在于儲存,特別是液氫的存儲。

液氫的沸點是-252攝氏度,與環(huán)境溫差極大,這對容器的絕熱要求很高。在大量、遠距離的儲運中,采用低溫液態(tài)的方式才可能體現出優(yōu)勢。但有業(yè)內人士指出,火箭液氫管罐不能完全封閉,如果過于封閉,一旦溫度上升,低溫液體會不斷蒸發(fā)成氣體會導致內部壓力過大而爆炸。因此,液氫的儲存問題,將是未來火箭推進劑的技術攻關重點之一。

七、中國火箭發(fā)展史簡述?

中國航天發(fā)展有四大里程碑 :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后利用風箏平穩(wěn)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鉆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fā)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fā)射,并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

八、飛機的發(fā)展史簡介?

20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fā)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

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卻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并且獲得試飛成功。

同年,他們創(chuàng)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個時候的飛機都是單臺發(fā)動機,在飛行中,常常會出現發(fā)動機突然停止工作的故障。這對飛行安全始終是個威脅。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羅馬尼亞人亨利·科達,第一次使用噴氣發(fā)動機。雖然在表演中飛機墜毀但幸運的是其本人被彈出了駕駛室。

1915年12月,德國的容克制造了一架全金屬飛機。該飛機使用的是薄薄的罐頭盒鐵皮制作而成,并非現在的鋁合金材料,所以這架飛機被戲稱為“驢罐頭”。

1942年7月,德國23歲的奧海因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制造出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同年7月18日試飛。因噴氣式飛機比螺旋槳式飛機要快160km/h,得到德國政府的同意開始投入空戰(zhàn),1945年8月德軍用37架噴氣式飛機擊落了18架美國的螺旋槳飛機,在同盟軍中引起了震驚。

飛機的發(fā)明,使人們在普遍受益的情況下又產生了新的不滿足。飛機起飛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應的跑道和機場。這就帶來了諸多不便,于是有人開始探索可以進行垂直起落的飛行器,通稱直升機。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誕生,它是美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機。西科斯基原籍俄國,1930年移居美國。

本世紀20年代飛機開始載運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初期美國開始把大量的運輸機改裝成為客機。

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fā)動機。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fā)動機。

著名的有前蘇聯(lián)生產的安-22、伊爾-76;美國生產的C-141、C-5A、波音-747;法國的空中客車等。

九、火箭發(fā)展史和發(fā)展成果?

現代火箭誕生自羅伯特?高達德將超音速的噴嘴裝上液態(tài)燃料火箭引擎燃燒室。

這種噴嘴將燃燒室中的熱氣體轉成較冷的超音速噴射氣體,使推進力增加超過二倍,且大幅地增加了效率。而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為熱能隨氣體排放被浪費了,使得效率很低下。

1926年3月16日,羅伯特?高達德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奧本鎮(zhèn)發(fā)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態(tài)燃料火箭。19世紀20年代,美國,奧地利,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意大利,德國及俄國相繼出現研究火箭的組織,2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開始試驗能到達高空及長距離的液體火箭。

1932年,魏瑪防衛(wèi)軍(1935年后改稱德意志國防軍)開始對火箭技術感興趣,當時有強烈抱負理想的年輕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與二位前火箭學會的成員加入了軍隊,發(fā)展納粹德國用于二次大戰(zhàn)的長程武器,尤其是后來聲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1943年開始,V2火箭開始制造。V2火箭擁有350公里的作戰(zhàn)距離以及搭載1000公斤阿瑪圖炸藥的彈頭,此運載器與現代火箭只有極少數不同:包括渦輪泵,慣性導引裝置及其它許多特性。雖然無法欄截它們,但V2火箭仍無法準確描準軍事目標。

運載火箭誕生

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通常,運載火箭將人造地球衛(wèi)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完成后,運載火箭往往被拋棄重新墜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lián)用“SS-6”洲際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入近地軌道,從此運載火箭作為航天運載工具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來。前蘇聯(lián)“東方號”系列是世界上第一個航天運載火箭系列,包括“衛(wèi)星號”、“月球號”、“東方號”、“上升號”、“閃電號”、“聯(lián)盟號”、“進步號”等型號,后四種火箭又構成“聯(lián)盟號”子系列火箭。

自1957年蘇聯(lián)首次利用運載火箭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至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已研制成功20多種大、中、小型運載火箭。比較著名的有蘇聯(lián)的“東方號”系列運載火箭、美國的“大力神”系列運載火箭、日本的“H”系列運載火箭等。中國則在液體彈道式導彈基礎上研制出了“長征”系列火箭。

迄今為止,運載火箭已形成能適應各種航天發(fā)射需求的若干系列,并已走過它的兩個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用導彈改裝。在運載工具的研制方面,最發(fā)達的國家是前蘇聯(lián)、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和印度。這些國家在運載工具的發(fā)展初期,為了搶時間,幾乎都采用同一種發(fā)展模式,即用導彈稍加改裝,使其適應不同衛(wèi)星的發(fā)射需要。

第二個里程碑研制新型火箭。60年代,前蘇聯(lián)為了發(fā)射“禮炮號”軌道站,專門研制了一種“質子號”運載火箭。這是一種串并聯(lián)式的多級運載火箭,第一級安裝6臺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總推力達1萬千牛。“質子號”運載火箭于1965年投入使用以來,除發(fā)射“禮炮號”軌道站外,還成功地發(fā)射了“質子-4號”宇宙飛船。后來在3級運載火箭基礎上,又加了一級推力為83千牛的第4級,曾將“探測器-4號”至“探測器-8號”、“月球-15號”至“月球-24號”、“金星-9號”至“金星-16號”、“火星-2號”至“火星-7號”等探測器,以及“虹”、“熒光屏”、“地平線”、“宇宙號”等系列衛(wèi)星送入太空。從發(fā)射的結果來看,“質子號”稱得上是一種具有高可靠性的、有多種發(fā)射功能的運載工具,成功率約為93%?,F已成為一種為商業(yè)性服務的運載火箭。

60年代,美國為執(zhí)行“阿波羅”登月計劃,專門研制了“土星型”運載火箭系列。主要有“土星1”、“土星1B”和“土星V”等幾種型號。其中,“土星1”為一種試驗型的兩級運載火箭,第一級運載裝置由8臺“H-1”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組成,總推力為67000千牛;第二級由6臺總推力為408千牛的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組成。入軌高度185公里時的最大有效載荷為10.2噸。為了改進“土星”火箭及確定“阿波羅”飛船的總體方案,“土星1”于1961年至1965年從卡納維拉角共發(fā)射10次,其中有5次把“阿波羅”飛船的主體艙段發(fā)射入軌。

為了抗衡前蘇聯(lián)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強大發(fā)展勢頭,1972年法國建議西歐10國聯(lián)合組成歐洲航天局(ESA),共同研制“阿麗亞娜”運載火箭。1973年7月研制計劃獲得批準。法國空間研究中心(CNES)負責“阿麗亞娜”火箭的計劃管理,航空航天公司負責總裝。迄今,“阿麗亞娜”運載火箭系列已發(fā)展了從“阿麗亞娜I”至“阿麗亞娜V”共5個型號。

日本為了爭當航天大國,已研制成功M系列(又稱謬系列)和H系列兩大類運載火箭。其中,M系列是由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研制的,主要用于發(fā)射科學研究衛(wèi)星和空間探測器。H系列(包括以前的N系列)是日本宇宙開發(fā)事業(yè)團(NASDA)負責研制的,主要用于發(fā)射應用衛(wèi)星。

中國自1956年開始展開現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程火箭試飛成功之后,即著手研制多級火箭,向空間技術進軍。經過了五年的艱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誕生,首次發(fā)射“東方紅1號”衛(wèi)星成功。中國航天技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長征”系列火箭已經走向世界,享譽全球,在國際發(fā)射市場占有重要一席。

民營火箭發(fā)展

世界最為著名的民營航天企業(yè),是美國的SpaceX公司。該公司于2002年6月建立,開發(fā)了可部分重復使用的獵鷹1號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同時開發(fā)Dragon系列的航天器以通過獵鷹9號發(fā)射到軌道。SpaceX主要設計、測試和制造內部的部件,如 Merlin、Kestrel和 Draco 火箭發(fā)動機。

2008年SpaceX獲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龍飛船將貨物送到國際空間站,開啟私營航天的新時代。2015年3月1日,SpaceX的獵鷹9號發(fā)射,將世界上第一批全電動通信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 2015年12月21日,SpaceX成功發(fā)射Falcon 9火箭,并且一級火箭已經成功回收,創(chuàng)造了人類太空史的第一。目前SpaceX運載的全部11顆ORBCOMM衛(wèi)星已經輸送到預定軌道。

零壹空間則是中國國內首家民營自研商業(yè)火箭公司。2017年12月22日,重慶零壹空間公司自主研制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整機試車成功,標志著零壹空間成為國內首家掌握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yè)。其自主研制的商業(yè)火箭也將于2018年5月首飛。

十、明朝時期中國航空發(fā)展史?

明朝時中國沒有航空。

中國的近代航空始見于清朝末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門打開,西方的大量學說涌入閉關自守了幾千年的中國,現代航空知識也隨之傳入,國內出現了許多介紹氫氣球、飛艇和飛機的文章及圖片。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摸索中國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習華蘅芳自行設計制造出了中國第一個氫氣球;1910年,留日歸來的李寶、劉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飛機制造廠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飛機,但在試飛時因發(fā)動機故障而墜毀。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軍政府組成了航空隊,一些有志于航空的愛國志士紛紛投身于此報效祖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愛國華僑馮如。馮如是當時中國最有成就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帶著自己在美國設廠制造成功的飛機回國,就任廣東革命軍政府飛機隊隊長,不幸1912年因飛機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國政府立碑譽其為“中國始創(chuàng)飛行大家”。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驅者還有創(chuàng)造了水上飛機世界飛行高度記錄,后回國籌建廣東航空學校的譚根及造出了由宋慶齡隨機試飛成功的“樂士文”號的楊仙逸等。

在眾多先行者的努力下,再加上軍閥混戰(zhàn)中飛機成了實力的象征,舊中國終于成立了一些飛機修理廠、飛機制造廠,開始仿制國外飛機,但僅局限于機體制造和裝配,許多重要部分如發(fā)動機、金屬螺旋槳等則完全依賴于進口國外成品,而且當時中國使用的絕大部分飛機都還是從國外購買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開始了中國航空工程人材的培養(yǎng),國內成立了一些航空學校和飛行訓練機機構,更有少數留學生負笈海外,錢學森、吳仲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尚華空乘 - 航空資訊_民航新聞_最新航空動態(tài)資訊
備案號:滇ICP備2021006107號-341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