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為什么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shè)計、制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生于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nóng)家庭。他從小喜歡制作風
一、為什么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shè)計、制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生于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nóng)家庭。他從小喜歡制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向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
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yè),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fā)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非學習機械、發(fā)展工藝不可。
他在研制出一些機械的基礎(chǔ)上投入了飛機制造,第二次制造飛機并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fā)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中國人的志氣。 馮如傳奇的一生,創(chuàng)造的“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zhàn)略理論,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yè)和人民空軍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
二、天眼之父的故事概括?
該書生動講述了“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的故事:從成長歲月到爭取大射電望遠鏡國際項目,從向中科院提出由我國自主建設(shè)該項目到將終身精力投入這一事業(yè),直至“中國天眼”橫空出世,南仁東病逝于工作崗位。這位科學家的一生,由這本通俗生動的傳記娓娓道來。
三、馮如和錢學森誰是航空之父?
馮如是航空之父,錢學森是航天之父!
馮如,廣東恩平人。中國第一位飛機設(shè)計師。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飛機研制、設(shè)計、制造的人。被美國報紙贊為“東方萊特”。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他提出航空救國主張并為之奮斗,并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職。
馮如殉職后,被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追授陸軍少將軍銜,遺體安葬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今黃花崗公園),立碑紀念,尊為“中國始創(chuàng)飛行大家”。
四、雜交水稻之父簡短故事?
1、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為了培育能保持高產(chǎn)的雜交水稻的種子,他 花了10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培育成功了。這種雜交水稻畝產(chǎn)達到 1000多,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chǎn)的落后狀態(tài)打了一個翻身仗。
2、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shù)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的設(shè)想并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fā)現(xiàn)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guān)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yīng)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yīng)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yōu)組合“南優(yōu)二號”,并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shù)。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戰(zhàn)略設(shè)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五、年的故事簡短概括?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六、魯班的故事簡短概括?
魯班是木匠出身,從前都是班門弄斧,一日上山砍樹,無意中被草葉子刮了手,于是在草葉子上找到了靈感,造出來了鋸子,從此以后工作中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張良的故事簡短概括?
張良刺秦的故事
張良當時出生在韓國,祖輩都是韓國朝廷上的官員。然而韓國被秦始皇滅掉了。這個時候張良還只是一個少年,但他心中已經(jīng)種下了復仇的種子,因為自己的國家破滅了,這一切都歸結(jié)于秦始皇,所以他就有了要刺殺秦始皇的想法。
張良在學禮的時候,遇到了滄海,他們很談得來,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刺殺秦始皇,于是他們便開始制定方案,希望能刺殺成功。在有了初步想法之后,緊接著他們就開始打聽秦始皇出行時的陣仗是怎樣的,最后知道了秦始皇所坐的馬車是由六匹馬拉的,所以他們將刺殺的目標定位為由六匹馬拉著的馬車。
之后他們又得到了秦始皇何時出游的消息,張良便提前做好埋伏,他選擇了一個很合適的地點。在所有準備就緒后,張良和同伴就等著秦始皇的馬車到來,可是張良刺秦行動并沒有成功,這是因為在狙擊的時候并沒有成功射中秦始皇的馬車,而是射中了秦始皇偽裝的馬車,因為秦始皇也害怕自己的馬車被刺客注意到,所以準備了多輛由六匹馬拉的馬車,不巧的是張良射中了其他馬車。
張良刺秦失敗后,知道消息的秦始皇十分生氣,便下令要抓捕刺客。幸運的是,即便秦始皇下令在全國抓捕刺客,也沒有抓到張良,張良幸運的逃過了秦始皇軍隊的抓捕,并在后期有了一番大作為。
張良取履的故事
年輕的張良有一次走在路上,偶遇一個老人,看到悠閑的張良后,老人突然用力的蹬掉了自己的鞋子,神情傲慢的對著張良說,“小子,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內(nèi)心十分生氣,但是看到對方是老人,所以心中憐惜,于是十分乖巧地去撿了鞋子。撿回后,張良將鞋子放到老人面前,老人很不客氣地說:“幫我穿上?!睆埩季鸵姥怨蛟诘厣蠋屠先税研哟┥狭恕@先藢埩嫉男袨楹軡M意,哈哈大笑,說張良是可塑之才。隨即離開,留下了驚訝的張良留在原地,老人走了一公里左右后又返回,要求張良五天之后的拂曉十分,來橋上等他。張良答應(yīng)了。
五天后,張良天亮之后來橋這里,那時老人早就到了,老人十分生氣,說張良比老人還來得晚,讓老人等,不禮貌,讓張良五天后再來一次。五天后,張良更早的來到橋上,沒想到老人還是比他早,老人很生氣,讓張良五天后再來。五天后,張良更早的來到橋上了,不一會兒,老人來了,看到張良很高興,把《太公兵法》一書交給了他。這就是張良取履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最難就是張良心中的善,因為他的善良,張良收獲了《太公兵法》一書,最后成為了著名的謀士。
張良
八、周瑜故事簡短概括?
公元208年,曹操打敗了劉備,獲取了荊州,曹操借此機會,想要對付東吳。
當時,孫權(quán)門下張昭等人主張求和,周瑜勸說孫權(quán)和曹操對抗。周瑜給孫權(quán)分析完局勢后,孫權(quán)決定聯(lián)合劉備共同對付曹操。一次,曹操想利用蔡瑁和張允為水軍將領(lǐng)奪取荊州,曹操手下一謀士蔣干自告奮勇對曹操說,自己愿意前去充當說客說服周瑜降服。不料,曹操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將二位深知水戰(zhàn)的將領(lǐng)殺害了。
周瑜決定使用火攻,但是曹軍將戰(zhàn)船都連起來了,為了使東吳的火船更接近曹軍,黃蓋和周瑜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周瑜和大將正在討論軍事時,黃蓋假裝不同意周瑜的觀點,甚至蔑視周瑜。周瑜非常生氣,便下令處死黃蓋,周瑜這一舉動嚇壞了軍中的將領(lǐng)。他們以黃蓋是有功的老臣勸說周瑜,讓周瑜不要斬殺黃蓋。于是,周瑜便讓士兵對黃蓋施行笞刑,黃蓋受刑后,整日臥床不起。
這一幕恰好被蔡中和蔡和看見了,隨后,闞澤給黃蓋詐降書中又被倆人看見。他們便將這一假消息傳給了曹操,曹操沒有絲毫懷疑。隨后,黃蓋帶兵前來時,曹操沒有沒有任何預料。黃蓋在曹營中成為東吳的間諜,實時匯報曹軍情況,以至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慘敗。
九、關(guān)于和的故事簡短概括?
兄弟“以和為貴”
在隋朝時候有三個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慶、田廣,他們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產(chǎn)分為三份,分家了。結(jié)果所有的東西都分好了,他們家門口有棵紫荊樹,這棵怎么分?三個兄弟說: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這樣也公平。結(jié)果才講完過沒有多久,這棵紫荊樹就枯死了。
田真畢竟有讀過書,一看到樹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氣連枝,“我們兄弟分家,現(xiàn)在又要把樹分了,樹已經(jīng)感受到這種失和,這種不仁愛、不友愛,它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們不能比不上這個樹木,應(yīng)該要友愛才對。所以把這樣的感受講給他的兄弟聽:希望我們是同氣連枝,都是從父母這個根出來,父母應(yīng)該不愿意看到我們分離。后來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結(jié)果這個紫荊樹過沒多久又活得很好。
所以確實萬物都是有感覺的,連樹都可以感覺到分離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夠感受的到當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團結(jié)、都和睦,一定會欣欣向榮。所以我們一定要切記“以和為貴”。
十、有關(guān)誠信的故事簡短概括?
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黃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