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第一步是發(fā)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并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
第一步是發(fā)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并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是繼續(xù)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tǒng)。發(fā)射神舟六號,即標志著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tǒng),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于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guī)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完成后,航天員和科學家在太空的實驗活動將會實現(xiàn)經常化,為中國和平利用太空和開發(fā)太空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歷史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最早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shù)點以后6位,即3.1415926-3.1415927之間。
宋代的沈括作《夢溪筆談》,畢生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即在此書中記錄下來,他最早使用 “石油”一詞,并稱將來“必大行于世”。
東漢的張衡發(fā)明地動儀,這是最早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杰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周培源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主要從事流體力學
中的湍流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的研究。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并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里
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
神舟十三號將進入返回準備階段!在軌180天,航天員經歷了什么?-
自去年十月中旬飛上太空以來,神舟十三號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已經在中國空間站上度過了長達5個多月的時間,這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待得最久的一次,上一次的神舟十二號為3個月。從下周開始,神舟十三號的三位航天員終于要進入返回地球的準備階段!
此前,三次飛上太空的聶海勝(神六、神十、神十二)是在太空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中國航天員,現(xiàn)在已經被神舟十三號的三位航天員所超越。如果再算上神舟十號的14多天的太空飛行,王亞平成為目前我國在太空中停留最久的航天員。
王亞平還創(chuàng)造了其他多項第一,她不僅兩次飛上太空,是去太空次數(shù)最多的中國女航天員,而且是首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并且還是我國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當我們在羨慕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中體驗失重的樂趣時,卻不知道他們在太空中半年來,身體要經受住多大的挑戰(zhàn)。那么,三位航天員長期生活在太空中,他們的身體究竟產生了什么變化呢?他們在返回地球時又要遭遇什么挑戰(zhàn)?與飛船發(fā)射時相比,為什么地面上的航天工作人員對飛船返回時感到更加緊張呢?
在地球表面上,我們都會感受到重力作用,地心引力把我們束縛在地表。我們一直生活在1g的重力環(huán)境中,身體構造都是為了更好適應這樣的重力環(huán)境。但到了太空中,一切都變了,因為重力幾乎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空中的航天員并不是沒有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只是他們感受不到重力了。根據(jù)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太空中的航天員距離地表大約400公里,與6371公里的地球半徑相差很多,他們距離地心只是稍微遠了一些。通過計算可知,航天員受到的地心引力只比在地表上弱了12%。
真正讓航天員失重的原因是他們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試想一下,地面上有一門大炮,水平打出一發(fā)炮彈,由于炮彈出膛后沒有動力,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炮彈會以拋物線的形式飛行,最終會落到地面上。炮彈能飛多遠取決于初速度,初速度越快,飛行距離越遠。
由于地球是一個球體,表面是彎曲的,當炮彈的初速度足夠快時,炮彈的飛行軌跡剛好與地球弧線相匹配,炮彈就不會掉到地表上,而是繞著地球一直在飛行。根據(jù)牛頓力學計算,炮彈的初速度需要達到7.9公里/秒,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第一宇宙速度。
不過,地表上有空氣阻力,還有凸起的山川,為了讓航天器在飛行時不受阻礙,就需要到太空中。中國空間站飛行在距離地表大約395公里的太空中,它的軌道速度約為7.68公里/秒。航天員就是以這么快的速度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剛好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所以他們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而不會掉下來,從而感受不到重力。
生活在失重環(huán)境中,對航天員身體產生一個顯而易見的影響是,他們看起來“發(fā)福了”,尤其是臉部比上太空前明顯“變胖了”。這其實是因為失重的環(huán)境,讓航天員體內的液體重新分布,增加了上半身尤其是頭部的體液量,所以他們才會看起來變胖了。
先前的研究表明,頭部體液增加可能會影響到視力。在失重環(huán)境中,腦體積也會增大2%左右,更多的體液會涌入頭部,導致顱內壓升高,視神經受到壓迫,從而損害視力。
另據(jù)其他研究,長期的太空飛行還會讓宇航員出現(xiàn)“太空貧血”??茖W家分析了14名在太空中生活了半年的宇航員,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體內的紅細胞遭到不小的破壞。
因為失重環(huán)境會讓宇航員體內的血液大量流入上半身,導致很多紅細胞被破壞。新產生的紅細胞數(shù)量趕不上破壞的數(shù)量,就會讓宇航員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即便宇航員回到地球上后,在一年內仍然會出現(xiàn)溶血。
此外,失重還會讓航天員的骨質流失,肌肉萎縮。為此,航天員在太空中也需要做各種鍛煉。當航天員回到地球上時,他們通常需要坐著,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地球表面的重力。
在飛船返回時,往往是航天工程師最為擔心的時候。因為飛船發(fā)射升空時,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運載和飛船都有逃逸系統(tǒng),可以避免危險。但在飛船再入大氣層時,就只能靠飛船自身。
下周,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將進入返回地球的準備階段,對空間站內的各種物品進行整理,為之后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的到來做好準備。在完成大約180天的太空飛行任務后,3位航天員將于四月中旬返回地球,讓我們一起期待他們的凱旋。